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贵金属备受关注,笔者在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基础上,对伊春市新青地区金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大致查明了本地区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对本地区金及多金属矿产矿标志做出总结,为进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0 前言
黑龙江省伊春市新青地区属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我国十六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北端,属燕山期与中酸性(超)浅成岩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成矿系列。工作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所形成的矿产种类较多。主要为贵重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等。1959年—2005年前整个区域内的矿产工作程度比较低,2006年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区域内发现了多处矿点、矿化点。笔者及相关单位对新青地区金多金属成矿区开展了普查工作,大致查清了本地区地层、侵入岩的岩石特征以及地层、侵入岩、构造等与成矿之间关系,并总结探讨了金属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等。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的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岩浆岩带内。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将本区归为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Ⅰ级)、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亚Ⅰ级)、五星—关松镇中间隆起带(Ⅱ级)、汤旺河—关松镇隆起(Ⅲ级)。工作区地质演化历史漫长,地质构造复杂、火山作用和岩浆活动频繁,矿产资源丰富。古生代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上二叠统五道岭组等;中生代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板子房子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等;第四系全新统高河漫滩洪冲积层和低漫滩冲积层,新生代玄武岩等。区域侵入岩厘定形成时代依次为古元古代、晚奥陶世、晚石炭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上形变构造极为发育,古生代地层发育褶皱构造,复式背向斜相伴,轴向多为北西向。后期断裂构造纵横交错,多期多方位交织在一起破坏了褶皱形态,使翼部地层重复或缺失。区域上断裂构造发育,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其次为东西向。
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在《黑龙江省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上,研究区在伊春—张广才岭异常区的
东缘,与佳木斯—宝清异常区相接。区域上及其外围布格重力异常值为-35--15×10-5 m/s2,自西向东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是不同密度地质体的反
映,西部大于-20×10-5m/s2的重力高反映的是以前奥陶系为主的变质岩,中部-20—-15×10-5m/s2的平缓重力低是花岗岩的反映,小于-30×10-5m/s2的封闭重力
低是由中生代断陷盆地引起,东端近南北向延伸的-25—-10×10-5m/s2梯度带是牡丹江断裂引起的,大于-15×10-5m/s2的重力高是由佳木斯隆起内元古代变质岩引起的。重力场上的等值线近南北向延伸,反映出构造线近南北向的总体方向。
2.2 航磁特征
区域航磁异常总体上呈现出平静场,场值小于100nT的占大多数。仅在区域北部出现正异常带,与中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分布范围基本一致。该正异常带由北东向、南北向、北东东向正异常组成。其中该正异常带东南部的北东向正异常,处于花岗闪长岩和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地层接触部位,可能与闪长岩有关。
2.3 矿区物探特征
区内岩石磁化率普遍较低,相对来说硅化大理岩、硅质片岩磁化率稍高,硅化石墨片岩、矽卡岩和石墨片岩少具磁性,其它岩石属于无磁性岩石。
从ΔT剖面平面图上看,大面积ΔT曲线杂乱无章,梯度变化陡,正负频繁交替出现。结合平面等值线图看,区内大面积为不足200nT的正磁场区,在测区的南西、南东方向,有两处一般只有几纳特至几十纳特的负磁场区。这两处负磁场区地质背景为古元古代片麻杂岩及东风山岩群的大理岩。大面积古元古代侵入岩侵入交代了古元古界变质岩,二者紧密伴生,渐变接触,变质岩多呈岛状捕掳体产于侵入岩中。视幅频率Fs异常均分布在上述两种岩体接触带上,本区的侵入岩体中常见有磁铁矿,黄铁矿等副矿物。推断在侵入岩与变质岩生成时,其接触带附近金属硫化物浓积在变质岩周围,形成了4%的异常。局部有富集的矿化形成了8%的异常,与金异常套合较好。通过激电测深工作,在该异常带内圈出一条整体呈北东向局部为北北东向的舒缓波状(或者为一系列北北东向呈雁列式异常)异常,初步判断金矿(化)体主要产于该异常带内的异常梯度带上,该异常带整体长约1.5Km,宽约200米。由物化探综合分析可知,矿体主要物理特征为低阻中高极化,且异常梯度带是成矿有利部位。
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该地区异常元素种类较多,相对集中分布或相互套合程度较高,是省内岩金矿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单个高背景区的面积一般都较大,计有Au异常8处,含量0.0062×10-6—0.0194×10-6,浓集中心多沿古老凸起的边缘分布,表明变质岩基底的隆起区边缘是Au富集成矿的有利部位。是寻找金及有色金属(Cu、Zn、Mo)等的重点工作区。Ag、As、Pb的背景也较高,可Ag的含量变化不是很大,Pb的分布也较均匀,只有As的变化系数大些。Sb、W虽与全省平均值相当,但在含量上有一定的变化幅度。Cu、Mo、Zn是低背景区,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区域内9种元素,在相关系数为0.28的水平上,可分三组,即①CuZnMoPb组;②AsWSb组③AuAg组。上述三组元素组合分别反映了与Au及Cu、Pb、Zn矿化有关的元素组合。由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本区内元素间相关性较好,相关性最强的两种元素为Cu和Zn,其相关系数超过0.7。其中①Cu-Zn-Mo-Pb组反应与Cu、Zn矿化有关的元素组合;②As-W-Sb组代表与W矿化有关元素组合;③Au、Ag与其他元素相关性均不强。以上特征反映本区的地球化学场具有不太稳定的特点,区内存在一种或几种能使地球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共同富集的地球化学作用,因而测区内可以形成元素组合复杂、面积大、强度高的异常。测区内具备形成元素组分复杂的矿种的地球化学条件。
4 金矿(化)体赋矿特征
金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和古元古代片麻杂岩的接触带附近的北东向碎裂蚀变带附近,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推断矿体走向应为北北东20°-30°,倾向北西。而且北东断裂构造具有明显低电阻率特征,激电中梯低阻中高极化异常且出现在低阻向高阻过渡带附近为本区最有利的成矿部位。
该区域金矿化多分布在层间破碎带内,多伴生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偶见辰砂、毒砂、辉锑矿。含金岩石为糜棱岩化蚀变岩、云英岩、含石墨片岩、含石墨变粒岩,破碎带中硅质脉,矿石为块状或角砾状,矿体走向基本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金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关系密切,尤其与细脉状网脉硅化有关,沿层理呈定向排列。绢云母化局部出现,蚀变较弱。初步推测矿石蚀变类型为破碎蚀变岩型。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变质地层为金元素的主要赋存层,是较为有利的找矿层位。
4 结论
通过研究表明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为金多金属矿床的赋存地层,北东向断裂带为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层间碎裂构造有利于后期含矿热液的运移、交代、沉淀。Au元素异常(水系或土壤)是成矿的必要条件,低磁低阻破碎带为成矿最为有利部位。找矿方向大致为:在化探异常高值区,地质体之间的构造破碎带、裂隙状网脉状硅化、黄铁矿化、岩石褪色蚀变强等部位。
作者简介:朱明星,男,汉,1985年1月16日,齐齐哈尔大学,本科,地理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