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棚改政策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法探索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5期   作者:孟小毅
[导读] 在许多城市,旧城改造已被纳入棚户区改造的范畴

         摘要:在许多城市,旧城改造已被纳入棚户区改造的范畴。通过政府补贴和居民自筹资金,对居住区的建筑和居住环境进行改造,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对新棚户区改造政策下的旧社区改造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今后的旧社区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棚改政策;老旧小区;改造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老旧小区成为了困扰城市发展的“病疾”。近些年来,老旧住宅的占比逐渐增大,这些尚在使用年限之内的老旧建筑由于当时建设标准较低,已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滞后于民生发展需要,其宜居功能亟待改善。
         一、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存在的问题
         1.住房条件及设施陈旧问题。对于老旧小区而言,房屋本体以及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是改造的必然因素,房屋本体缺乏系统性的保养及维修,导致老旧小区的基本设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小区房屋的外墙粉刷严重风化、楼道内的墙面以及楼体扶手脱了腐蚀、电梯老化、小区内没有路灯以及公共区域的绿地缺失等问题都没有人管理,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会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出行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生活环境脏、乱、差。这种脏、乱、差的现象主要会有居民违章搭建、破墙开门、车辆乱停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已经严重应该了城市的整体容貌,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老旧小区改造的必然因素。而且,对于一些小区而言,由于其建设规模相对较小,很多管理制度面临着不健全的风险,在小区治理的过程中就也就会人们的生活及出行造成一定的制约。
         二、新棚改政策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法
         1.立面改造思路与措施。(1)符号的延续。小区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元素是其阳台上裸露的红色砖墙,虽然是居民私自搭建,但是其强烈的色彩对比与凹凸关系极富韵律感,因此在立面改造中将这一元素予以保留和延续,同时对阳台的结构做了加固处理。(2)立面构图。为考虑与周边新建小区相搭配,建筑外立面使用了现代风格的分段式构图,底层深咖啡色,中间层为暖黄色,顶层为象牙白,通过阳台棱角的深咖啡色进行穿插连接,形成完整的建筑体量,局部细节因建筑形体差异而酌情考虑。(3)色彩与材质的确定。立面色彩的选定来源于棉花深咖啡色的外壳与白色的棉絮,同时为了更好地融入周边商圈,选择了暖黄色作为中间过渡色,这也是周边商圈住宅的常用色。三色的搭配过渡平顺自然。立面材质以灰泥为主,相较于涂料,灰泥有着环保且不易脱落的优点,同时灰泥还有着较好的抗裂、透气、耐紫外线的作用,这对于老旧小区脆弱的墙体来说尤为重要。(4)立面功能的完善。拆除立面违建,增设雨棚、空调位与屋顶压檐,更换屋顶落水管与空调落水管,落水管均与墙面同色,在雨棚与压檐下均设置滴水线,防止雨水洗刷墙面。
         2.建筑功能改造。小区内户型大致有5种,最大的户型使用面积为83m2,最小的户型面积为52m2,五种户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线穿插和干扰。根据居民反应,A、B户型由于缺乏生活阳台导致居民晾晒衣服时常常要穿越客厅和主卧室,D、E户型由于厨房过于狭小使得生活不便,而C户型因户型过小,导致使用拥挤。在征求多方意见后对建筑的功能调整如下。(1)增设生活阳台。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后,在A、B户型的北向增设生活阳台,方便住户生活;在C户型的南向增设主卧阳台并与生活阳台相连接,以增加套内使用面积。阳台均出墙面1.5m,宽度视建筑具体开间而定,阳台主体采用混凝土结构,通过植筋与建筑搭接。最后结合A、B户型外加阳台的外凸部分和单元的建筑入口设计门头造型,突出建筑主入口。(2)增设厨房。在D、E户型中,由于D、E户型使用面积过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多数住户将狭窄的阳台改造为橱窗外挑的外挂式厨房,而将原本的厨房改做了餐厅。外挑的橱窗虽方便了住户的生活,却严重影响了建筑的立面造型和小区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本次改造中考虑扩大阳台改造为厨房,以增大厨房使用面积,同时增设成品烟道,方便住户生活(见图1)。
        
         图1
         外凸阳台造型在立面改造时统一考虑,通过GRC和钢构丰富细节,增加建筑层次感。
         3.适老化改造。对于老旧小区而言,电梯的增设是对原有垂直上下楼梯出行的变革,由于小区居民多为宜棉厂退休人员,大部分居民均进入了老龄阶段,电梯的增设可以极大地方便老龄居民的出行。(1)扶梯的设置。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虽然是近年来住宅改造的热点,但因加装电梯后相邻住宅间距减小,限制了加装电梯的实施。例如小区内六层板式住宅由于已经加建了阳台和厨房,减小了本就不宽阔的楼间距,不适宜再增设电梯,因此考虑在楼梯间增设接力式楼道扶梯。(2)电梯的设置。小区内另有80年代末期八层点式住宅3栋,90年代末期板式八层住宅2栋,由于楼层较高,住户对于加装电梯的呼声尤为强烈。这5栋建筑因建成时间较晚,户型较大且功能较为完善,因此在本次设计中仅针对阳台做了封闭和加固,并未在建筑功能上做过多修改。经过现场勘测,综合考虑增加电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在建筑入口处公共区域增设了电梯。(3)辅助设施的设置。在老龄住户的室内增设辅助老年人起居生活的设施和设备,如卫生器具设置安全抓杆、户内设置紧急呼救按钮等,可以弥补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的缺陷,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4.环境提升。对于居民而言,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小区的生活品质,更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荣誉感。由于最初建筑设计的局限性,小区景观仅考虑了主要道路两侧公共区域的绿化,单纯整治并不能达到居民生活和休闲的需要,因此小区的改造将小区的景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规划,希望能突破原来封闭、狭小、宅居的生活方式,转向多元化、开放、积极的小区生活。
         5.完善配套及管理。(1)拓宽小区道路。小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却因城市的“毛细血管”过于拥堵使得小区周边饱受交通堵塞的影响。本次棚户区改造响应国家“街区制”政策,打通市政道路,打开小区的大门,拓宽园区道路,实现内部交通公共化。打通后的小区主路可以分担伍临路的车流压力,缓解城市交通堵塞。(2)合理规划小区停车位。在小区中部设置集中停车场,并在道路两边设置沿路停车位,停车位按小区面积的千分之三设置,以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3)改善给排水及电力设施。改善给排水管网,增设雨污收集系统,同时增加雨水排放口,以解决下雨天内涝的问题。与此同时还改善了小区电力设施,电力均入地敷设,杜绝视觉污染,增强电网的可靠性和传输能力。(4)增设物业管理用房,完善社区管理。完善的物业管理才能持续地保持一个整洁、文明、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次改造新建了物业管理用房,用于开展社区托管。社区托管将由社区牵头,组织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委会,与小区业主签订代管协议,社区与维修、保洁、保安等专业服务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专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或由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待业、失业人员组成维修、保洁、绿化等队伍,委托管理和服务。
         总之,在现阶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城市规划人员需要认识到其政策性的制度内容,通过对科学规划内容的构建,满足小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实现小区住宅功能的稳定完善。同时,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也应该实现公共建设资金的重点投入,改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并通过对老旧小区环境的稳定改善,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维持小区的使用功能,从而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参考文献:
         [1]孟航.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宜居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9.
         [2]张志强,浅谈新棚改政策下的老旧小区改造方法探索.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