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李梦楠 海羽希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机器大生产逐步替代人工生产,这就带来了乡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那么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领域的转移发展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及趋向方面入手,经过分析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因劳动力总量过于庞大、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制度因素而导致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相应的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法,意图通过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来降低我国乡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加快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领域的转移速度。
         关键词  乡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第一产业受到冲击,农业用地不断缩减,同时,伴随着我国乡村人口连年增长、耕地面积却在不断缩减的大趋势,乡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展。乡村目前的劳动力已远远大于农业所需,所以乡村剩余劳动力只有向其他产业领域转移,才能改变乡村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但伴随着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一、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1.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庞大
         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8%,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2亿,而且每年增加1000万。 虽然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等民生方案使得人口增幅逐渐降低,但由于基数巨大,每年仍有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产生,乡村向城市转移数量逐年递增,其数量不可小觑。
         2.城镇失业人口增加使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由于我国经济制度因素,使得大批城镇就业人员成为下岗职工。根据托达罗模型我们可以得知:城市的失业人口越多,那么就会导致乡村劳动力失业率大大增加。
         3.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转移规模严重不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建国初期尤为重视发展重工业,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必须有资本的扶持,劳动力要素对于其来说不具竞争力,导致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容易向重工业领域进军,且劳动力的供应量远远高于资本供给量,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大,这严重阻碍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1.转移规模继续扩大
         据统计,在1980年到 1988年之间,我国乡村劳动力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转移[1]。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乡村劳动力人口量依然会持续上涨,极有可能仍会高于现今剩余劳动力人口水平,因此这些乡村剩余劳动力就需要不断地通过向其他地区、非工业领域转移来谋求就业机会,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
         2.转移区域更加广泛,将呈现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趋势
         就近几年进城务工人员流向看:乡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了东南沿海城市这些资源相对富有的地域。但由于经济发达地域人均收入较高,其消费水平远高于乡村劳动力在乡村的消费水平,所以大部分乡村劳动力的工资无法支持其在这些地区的生活支出,这些问题妨碍了乡村劳动力向这些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的转移。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陆续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开大发战略、中原地区崛起战略,这些政策将会带动不同地区的经济腾飞,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由乡村剩余劳动力活动的规律来看,将来乡村剩余劳动力会大规模地向有国家政策扶持的地域转移,乡村剩余劳动力将会随着发展的大趋势向这些地区流动,这促成了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向的多元化。
         二、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总量矛盾
         我国乡村剩余劳动人口众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时我国乡村劳动力的数量就曾经突破了1.6亿人次。到2013年时,乡村劳动力的人数已向二亿人次靠近[2],乡村过剩的劳动力远大于市场的需要,供求严重不平衡[3]。


         2.劳动力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一些工作岗位发生了从依靠体力型到向依靠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了劳动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现在中国乡村现状为大多数乡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与高校毕业的高精尖人才相比竞争力弱,无法胜任此类工作,使得 结构性矛盾突出,且短时间内不易解决。
         3.制度因素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构造阻碍了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4],自从户籍制度革新以来,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进,但是依然存在着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子女上学问题、在城市买房却无法落户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这无疑使得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致使乡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外出工作。
         三、针对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的对策
         1.拓宽就业渠道,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过于庞大的问题
         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分析,现阶段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然是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措施。政府要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给予进城务工人员的优惠,另外,社会上应端正对农民工的看法,鼓励他们融入城市,参与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去。
         2.强化乡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适应岗位要求
         要应对结构性供不应求的问题,我们要从最根本的乡村教育抓起。首先我们要做好乡村孩子们的义务教育工作,完善乡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扩大对教育这一方面的支出,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也都能接受同城市孩子的同样的素质教育。另外,提高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对其进行技术培训[5],从而提高乡村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3.完善各项政策,消除不平等条例
         要公平地对待城市人口就业和乡村人口就业的问题,做到不歧视、不区别对待。在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照顾。目前城市中还存在一些歧视乡村户口的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这种区别对待,让乡村户口的农民也同样享受公平的待遇,消除因农业、非农业户口而导致的差别对待的现象。落实对乡村劳动力的各项优惠保护政策,从而提高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需就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一些针对性策略来解决乡村劳动力在城市、在非农业领域转移难、就业难的问题。只有从我国目前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其特点方面入手,综合其他不利影响因素,才能为我国乡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林丽娟.浅谈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和就业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1,(6)
[3]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年中译本.
[5]学习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导读[R].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