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鼓词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由于艺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活动区域风俗的不同,与各地的山歌、民歌、方言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
关键词:鼓词 鼓词分类 文学评价
鼓词 一般指以鼓、板击节说唱的曲艺艺术形式,这种说唱形式的历史十分悠久。鼓词的名称起源于明代,清代以后,鼓词演唱兴盛。北方鼓词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苏的扬州鼓词和浙江的温州鼓词等。
一、鼓词的起源发展
鼓词的名称,起于明代。今存明代鼓词作品有《大明兴隆传》《乱柴沟》等,演唱情况则缺乏记载。清代初年以后,鼓词演唱相当兴盛。
北方鼓词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主要流行在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也有一些短段儿书;曲词采取上下句反复的诗赞体,曲调比较朴拙。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的,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农村和城市都有流传。曲词有诗赞体和乐曲体两种。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咏"鼓儿词"一首,注释说:"瞽者唱稗史,以三弦弹曲,名'八板'以按之。"这种以乐曲演唱的鼓词,一直到乾隆年间还在流行。据《霓裳续谱》中《留神听》一曲描写盲艺人在街头演唱的鼓词,除弦子外,还有琵琶、筝、拉琴伴奏。嘉庆以后,又有以乐曲演唱的鼓词,今存有木刻本《白宝柱借当》《李方巧得妻》《绣鞋记》等多种。另外,子弟书在传入民间由盲艺人演唱时,也称为弦子书。这些多半是中篇和短篇曲词,内容以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的题材为多。诗赞体的鼓词,内容以长篇讲史的题材为多,今存有大量的刻本、抄本、石印本,如《梅花三国》《西唐传》《北唐传》《杨家将》《呼家将》等,数量极多。
鼓词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由于艺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活动区域风俗的不同,与各地的山歌、民歌、方言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社旗、唐河、南阳东部的鼓词,演唱时坠子味很浓,称"坠子口",其特点是重韵辙而腔弯柔和,曾有九腔十八调的称谓,演唱上追求庄重,代表艺人有张小个的传人邱华甫、张华轩、杜景耀等。镇平、南阳西部曲子味很浓,称为"曲子口",其特点是行腔轻快,力求生活化,演唱上追求情趣,代表艺人有李华亭、毕作舟、杜思亭等。另有"越调口"则追求在唱、白上吐字、喷口,韵条,在演唱上特别是在声腔运用上追求清新、流畅,代表人物为李汉臣、胡明瑞、郭宋军等。
二、鼓词分类
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山东大鼓、陕北说书、梨花大鼓、奉调大鼓、东北大鼓等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20世纪初开始在北京、天津两地流传。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
梅花大鼓各个艺术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它的慢板、中板,声腔婉转动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收束时的慢板稳重而又有余音。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个别节目如《怯绣》,除头尾唱梅花调本调外,通篇为(太平年)、(银纽丝)、(湖广调)等牌子曲。梅花大鼓多为一人演唱,有的传统节目如《湘子上寿》,新编节目《秋江》、《张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
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映月》等。
京韵大鼓
属于鼓曲类的曲种。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它的渊源是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并传入京津地区的木板大鼓。木板大鼓发展成京韵大鼓。伴奏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三弦、四胡等乐器,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的方言,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并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二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几乎与京剧并驾齐驱。
有人评价京韵大鼓有五个特点: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写意传神的表演。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悲腔等。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京韵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也有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有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解放后,京韵大鼓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黄继光》《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刘胡兰》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愚公移山》《满江红》《卧薪尝胆》等。
三、鼓词的文学评价
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以鼓板击节,配以三弦伴奏。说用散体,唱为韵文。其唱词一般为七言和十言句,其十言句与弹词之三、四、三的节奏截然不同,采用三、三、四的形式。这是有说有唱的成套大书,篇幅较大。后又有与"弹词开篇"相近、只唱不说的小段,称"大鼓书"或径称"大鼓",至今流传。
鼓词的内容比弹词更加丰富,或写金戈铁马的英雄传奇,如《呼家将》;或写公案故事,如《包公案》;或写爱情婚姻题材,如《蝴蝶杯》;甚至还有滑稽讽刺性的调笑作品,更多的则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根据以往的文学名著进行改编,前者有《梅花三国》,后者有《西厢记》《红楼梦》等。现存最早的鼓词是明代天启年间刊行的《大唐秦王词话》传为诸圣邻所作,8卷64回,演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西讨,开创唐朝基业之事,只是尚未用"鼓词"标名。明末清初贾凫西作《木皮散人鼓词》,是首次以鼓词命名的文人创作,然而有唱无说,也不搬演故事,而是借历代兴衰,褒贬古今人物,对统治者争权夺利的丑恶和封建专制的残暴给予大胆的揭露和讽刺,以此宣泄心中的不平与牢骚。作品剪裁精当,笔锋犀利,语言诙谐活泼,已是鼓词雅化后的佳品。
四、鼓词的艺术特征。
大鼓是以鼓击节,按词循腔,叙事生动的说唱艺术,大鼓词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唱的叙事诗,写作大鼓词要从选材、结构、音韵、语音等四方面注意以下特征:
1.富于故事性大
鼓词有时间、地点、人物的交代,有人物性格的刻画,有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结束。不论是表现故事的全过程,还是截取一个片段,总是有头有尾,周到、完整。
2.富于戏剧性。
大鼓词的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尖锐,结局巧妙,他不是一般的故事叙述,而是着力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犹如截取戏剧中最精彩的一幕。
3.富于音乐性
大鼓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唱词必须压韵合辙,声调铿锵,句式大致整齐,遵守句格规则,这样才易于上口穿腔,写作时应严格掌握这一特点。不然则成了顺口溜或快板。
4.富于动作性
大鼓故事发展的节奏比较快,人物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心理活动比较激烈,要求具体地、形象地、有声有色的描写,切忌抽象概括
参考资料
?1.资料来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四卷,第412-416页?
?2.鼓词研究??. .瓯越文化-温州鼓词 . 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