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5期   作者:曹帆
[导读]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摘  要  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农村快速城镇化,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逐渐恶化。加大力度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的硬任务。本文分析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研究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转变。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多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落面貌基本改善,乡村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下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我国农村改善居住环境的途径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方法也在不断改善。2016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是“十二五”期间增速的两倍多,2020年处理率有望达到90%。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另有200个县也在自主全面推进。2016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22%,是“十二五”时期的4倍[1]。但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比较粗放,农村厕所革命没有完全成功等,农村生活环境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村民居住现状
         由于农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村民随意选地建房,房屋布局相对混乱,房屋风格多样。同时,农村土地占用和滥用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布局和村庄日常交通。一些村民在主干道两侧自建房屋,影响了村落的布局。并且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闲置房屋逐渐增多,但闲置房屋长期失修,长期无人居住,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农村闲置房屋也阻碍了村庄的建设和管理。
         (二)公共设施现状
         基础设施是与农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各项服务的总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建设尚未全面铺开,部分村庄道路交通建设较差,与城镇联系不方便,村民获得的信息相对落后。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没有与镇里联系的道路,这使村民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调查中发现,我国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不好,部分农村甚至全年没有文化活动,暴露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辐射能力差等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使村民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不高。
         (三)人居环境现状
         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但没有得到妥善保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也大量增加,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没有改变,生活垃圾仍旧随处倾倒。村里没有相关机构管理和处理生活垃圾,维护环境。有关数据表明,2016年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为65%。在一些条件稍差的农村,没有垃圾收集站,农村资源随意浪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环境,违背了“绿水青山”的理念。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村居民在生产种植过程中经常使用化学农药。农药虽然可以减少病虫害,但对生态环境和土地的影响巨大,如土壤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空气污染、水污染等[2]。
         在生活用水处理方面,村民将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接近排放,形成臭水沟,严重影响了农村村容村貌,降低了农村人居环境品质。2016年全国有56.26万个行政村。其中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有10万多个,占比仅为20%左右,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在55.67亿~125.26亿立方米。饮用水也是村民生活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用水质量主要是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取水源的水质影响,二是现有水厂设备设施对生活用水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因条件简陋,直接自行打井取水,饮用水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农村厕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今年推动的“厕所革命”而得到改善,这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推进厕所革命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严重不足,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但是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依旧村民没有改变理念,直接挖坑当作厕所使用,同时将其作为灌溉肥料的储存所。在推动“厕所革命”进程中更要关注厕所之外的“治”[3]。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整治主体错位
         村民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受益主体,也要成为参与主体。环境的日常维护主要还是依靠常住村民的力量,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收入水平还很低,因此农民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职责,与自己没有关系,缺乏参与意识,存在“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情况。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4]。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积极呵护田园、水源和家园,积极参与环境问题整治,提高卫生健康意识,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空间适应性相对较差等突出问题。由于受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后续力量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本远远不能满足整治要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政府资金的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进行建设和改造。但是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展。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执行缺位
         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并没有得到基层政府的广泛重视[5]。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之一,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政策措施,但没有得到基层政府的积极响应和落实,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缓慢。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机制不完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不完善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二是农村人居环境评价监督机制尚未建立;三是缺乏农民参与机制[6]。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政府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行动认识不足,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严重不足。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农民的广泛参与是保证机制正常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有效的关键。
         三、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与度
         第一,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运用各类新媒体大力宣传治理农村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性的认知水平,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工作[7]。第二,培养村民卫生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引导村民自觉保护农村居住环境。并采取有效措施和相应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度,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主体。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出推进农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的有奖处理和定向处理。二是政府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体制,顺应经济发展,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明确政府投资主体地位及农民主体参与地位。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支出,统筹安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满足整治工作资金需求,倡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机制,调动群众餐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下乡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农村热剧环境整治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规划,有效执行政策
         第一,要完善规划机制,推进政府组织领导、发挥村委会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参与的村庄规划体系。第二,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攻坚有机衔接,把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具体工作方案有机衔接,努力全面建设系统化、综合化的规划格局。第三,要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树立“环境整治,人人有责”的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对环境整治的参与程度,解决长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8]。
         (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针对目前农村人居环境缺乏监督的现状,应尽快建立评估监督机制。要进一步理清关系,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乡镇进行管理、行政村具体实施的治理体系,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9]。同时,采用第三方参与模式,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全面科学地评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治理效果和满意度以及在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