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一)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现状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景观设计师及整个园林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市绿地建设正在从“盼温饱、求生存”向“盼环保、求生态”发生转变,在单存的“绿起来”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市民的需求的情况下,每年的城市更新绿化如何更好的为民服务?城市如何向市民提供惬意化、品质化和可持续性的园林游赏空间?这些回答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们的设计思考
一个好的生态化理念和可持续的实践路径将会改变一个区域的空间张力和活力,政府长期重建轻管的问题需要转变,管理者观念和市场化思维也需要提升,面对城市绿地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想到了“经营城市”的理念,所谓“经营城市”是将构成城市的空间载体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和人力作用资本(城市绿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聚集、重组和营运,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从中获得收益。再将这些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城市养城市,以城市建城市的市场化路子,实现滚动发展。
综合这个理论及此次项目的情况我院项目组提出了“自理”型景观概念。
“自理”型景观是指从生态系统、景观功能、产生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在完成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投入后,该工程能够靠自身的景观形质、互动设施、业态融入等要素产生效益,以支撑和维持其适宜的景观系统并持续保持生态、社会及经济收益的景观类型。
“自理”型景观能够促进景观形式的多样化、空间利用的多维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化、绿地结构的合理化、活动场所的互动化、效益实现多元化,是纯粹而丰富的景观空间形态。
二、项目概况
阜新街西延景观建设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市高新北区工业园内,道路全长约3780米,景观建设总用地面积为15.88公顷。本次设计段落长约800米,是整条绿带的先导试验段。本次项目区周边主要以一类工业、二类工业用地为主,兼有特殊用地(安保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其中一类工业用地约占工业总用地比例80%以上。
项目区属于阜新街西延退后绿化,位于高新区文光路与四平路东一路之间,项目区总用地约3.62公顷,其中现状中水水系面积为0.79公顷,新增设计面积为2.83公顷。两侧的绿带长约800米(不含规划道路),绿带控制宽度为30米。目前项目区东南侧为第四监狱,外围大部分区域尚未建设,均为空地。现状场地内部整体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较为平坦。
图1:现状图
三、理念目标
(一)设计理念
此次设计理念为“工业绿镜,匠心筑梦”。设计结合两侧用地性质,总体以一类工业所含产业形式和工业特质来衍生内涵,用生态绿色理念与工业文化交织展现新时期大国工匠之美。
(二)设计目标与定位
设计以生态绿地与水系湿地为基底,打造一条以休闲健身、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同时融入工业趣味、传播工业知识、展现工业魅力的一条低碳环保、充满科技气息的“自理”型带状游赏空间。
(三)技术路线
(1)充满力量感的线性构图串联起不同的空间。绿化水系、休闲场地与文化脉络,空间开合有致、灵活多变。
(2)主题元素的运用,文化小品的布置提升了带状空间的文化氛围及区域环境的认知度和识别性。
(四)景观营造
(1)设计中融入太阳能薄膜组件发电技术,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整个园子可为市民提供免费充电装置,如:设置手机和电瓶车充电桩等,其能源均由园内布设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
(2)绿化灌溉用水接市政中水管网,保证了城市绿化灌溉用水不与生活用水相冲突;
(3)地形堆砌中巧妙的对场地内的废方废料进行回用,减少土方外运量和投资;
(4)景观小品及构筑物创作展现新的工业形象和工业文化。
四、方案设计
(一)总体设计
规划区域两侧大部分用地均未建设,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及周边用地性质,游园北侧在靠近现状水系一侧采用半开放式布局,以生态绿化为主,适度设置与水系的互动平台,使两者有机融合;
游园南侧除现状监狱围墙区域外,其它大部分区域均能保证30米的建设宽度,考虑到带状空间的整体性与未来两侧用地的衔接,在游赏线路组织中强化了与外部的联系并增加了驻留空间的设置,结合设计理念,通过低碳环保、高新科技等文化主题景观予以点缀。游园整体的空间形象与文化特质都将成为该片工业区的新亮点和视觉焦点。
图2:方案平面图
图3:方案效果图
.png)
(二)景观结构
游园根据用地属性形成“一心、两带、多节点”的结构。
一心:指阜新街西延与四平路东二路的交叉节点,是联系南北两条带状空间的纽带;
两带:“水绿相映”景观带(中水景观主题元素)、“匠心筑梦”文化带(电子科技元素)
北侧节点(由东向西):“水韵管”、“亲水台”;
南侧节点(由东向西):“白沙林”、“云端亭”、“繁星路”、“匠心梦”、“二维路”;
(三)详细设计
(1)“水绿相映”景观带
新增带状绿化与现状湿地水系有机融合、相映成趣。节点序列由东向西为:“水韵管”、“亲水台”。
(2)“匠心筑梦”文化带
工业文化与地域生态的巧妙结合,寓意空间的独到精巧及筑梦未来的情怀。节点序列由东向西为:“白沙林”、“云端亭”、“繁星路”、“匠心梦”、“二维路”。
(3)节点设计
“水韵管”:提取中水处理设备中的管道概念,用不规则的形态表现出灵动的空间,在此节点处强化了亲水性和空间的延展和对景,增强了水系两岸空间的呼应。
图4:“水韵管”与“律动墙”
“亲水台”:中水又名“再生水”,是在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背景下产生的。设计在此以干裂的大地纹理链接水系两岸,增加亲水性的同时有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深刻反思。水中蜿蜒曲折的导流钢条模拟出自然的溪流形态,弱化了水系平直的形象感观;水生植物、石板栈道、坡地挡墙、文化灯箱等多元素融合,共同诠释低碳环保的工业形象。
“白沙林”:太阳能装置与景观灯结合形成的柱阵小空间。设计灵感源自于电子信息产业中二极管的形象,将其抽象转化为景观灯柱,形成规则式柱阵,在其下方场地铺设白色卵石或白沙,花草掩映其中,风韵独特。
“云端亭”:结合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的概念设计休息亭,亭子顶层面板采用太阳能电池板,能为在此休闲驻足的市民提供手机及电瓶车的充电服务。
“繁星路”:在中心节点处作为科普展示的一块太阳能路,采用的是路面光伏发电系统,其他区域是蓄光石镶嵌铺装的做法。
“匠心梦”结合周边地形打造的一处台地景观,层层递进犹如工匠技艺的不断娴熟和精妙,是对当代工匠精神的赞颂。
“二维路”:在地刻、景墙及小品等不同载体上展现文化性,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关于工业有关的知识。
(四)植物群落形式
植物群落形式分为:水生植物群落、观赏型植物群落、环保型植物群落。
(1)水生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生植物污染物去除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水生植物的观赏特性、净化特性、生态习性及清除污染物的全面性考虑,最终得出植物清除污染物的高效性和乌鲁木齐适生湿生植物选择表,主要选择植物为:芦苇、香蒲、水葱、灯心草、狼尾草、千屈菜、马蔺、荷花、石龙芮、酸模、黄菖蒲、菖蒲等;
.png)
图5:水生植物污染物去除机理
(2)环保型植物群落: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吸收污染物特性为主要指标选择适当的园林植物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的改善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主要树种如下:大叶白蜡、旱柳、圆冠榆、长枝榆、沙枣、文冠果、丛生火炬、紫丁香、紫穗槐、重瓣榆叶梅、金银花、香茶藨子、沙棘等;
(3)观赏型植物群落:观赏型植物群落中季相变化应用最多,对于植物个体而言要求植物尽量有一方面突出的观赏价值,对于群落整体而言,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达到四季有景。主要选择植物有:小叶白蜡、黄金树、茶条槭、樟子松、直立苹果、山楂、红瑞木、黄刺玫、蜀葵、四季玫瑰、大花滨菊、鸢尾、红王子锦带、绣线菊等。
五、专项设计
(一)植物生长空间的“自理”
在了解每种植物的生长特性、地域特点、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后所完成的植物空间搭配。园林空间是不断生长的生命体,高密植的绿化景观近期看似达到了效果,远期由于生长空间不足,水分、光照与空气流通变缓,实则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故那是不适宜的,是不能“自理”的。
(二)夜景照明的“自理”
园内所有的亮化设施均无需外部供电,均可自身维持。亮化设计结合不同功能分区和低碳环保的主题,整个带状游赏空间以自带太阳能电池板的节能景观灯为主,灯的造型结合工业产品形态,色彩等元素,以此烘托工业区简洁、静谧的亮化氛围。
(三)硬质路面的“自理”
(1)铺装结构层采用透水结构,面层全部选用透水材料;(2)我们在项目中设计了消融雪路段,乌鲁木齐市是寒冷地区,为了方便市民出行,冬季大量的积雪需要清扫,从安全性考虑清扫很有必要。一期工程主要在景观节点处布置。
(四)中水水质的“自理”
研究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去除机理,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水生植物已达到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净化的过程。现状景观渠的中水为城市污水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设计的水生植物能对此水质有进一步的净化作用,
在提高净化效率循环使用的基础上,也能更好的服务市民的亲水游赏需求。
(五)后期养护管理的“自理”
项目中的市场化经营费用可用作后期养护管理,为整个园子寻求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场地内所有太阳能装置“余电上网”的费用可用作后期养护管理,即使不能完全实现高标准的养护,也为整个园子寻求了一条可持续之路。
(六)“自理”元素
在工业园区内,非主要的人流活动区,本项目的自理元素主要为太阳能装置。大多数太阳能组件均与设计的景观小品及构筑物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六、结 语
“自理”型景观最主要展现的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思维模式,是景观时效性的具体呈现,其原则是完美的契合非生硬的置入。建设“自理”型景观工程需要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大量的沟通协作,与企业的设计合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实践探索,任重道远。
撰稿人: 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