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路架空线入地信息排管工程中管道敷设施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黄侃
[导读] 摘要:借助地下线缆的方式完成管道敷设可以提升信息系统供应能力,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优化信息排管工程施工质量。
        上海非开挖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借助地下线缆的方式完成管道敷设可以提升信息系统供应能力,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优化信息排管工程施工质量。本文以肇嘉浜路架空线入地信息排管工程的具体情况为案例,围绕管道设计等方面分析管道敷设过程涉及到的技术要点,构建信息管道,借助科学的施工技术化解通信管线建设相关问题。
        关键词:架空线;入地信息排管工程;管道敷设
        前言:城市架空线中通信、信息光缆占27%,伴随着线路数量的日益增加,许多通信线路汇集在架空线路系统中,导致架空线路混乱复杂,与现代化城市发展不协调。因此,有必要开展架空线入地信息排管工程,而其中管道敷设技术是关键,科学的入地通信线路架构方式能满足架空线建设需求和排管工程今后发展需要。
        1案例分析
        该项目结合肇嘉浜路架空线入地整治工程,在肇嘉浜路建设信息管道,完成入地信息排管设计。该工程是新建工程,敷设的管道起点是肇嘉浜路岳阳路口位置的既有信息人孔,并与肇嘉浜路按照施工计划管位对36孔信息管道完成敷设。施工终点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口位置的既有信息人孔,新建管道3.002沟公里,共计65.914孔公里,管孔容量为1、2...36孔。本项目将管道综合设计图纸作为标准,由设计人员、项目经理在现场排查、勘测确认。结合客户需要和架空入地的要求,包含肇嘉浜路岳阳路口中信息管道的即有人孔,共敷设36孔信息管道,孔数为1-6,在道路的同侧和对侧敷设18个引上管。此外,项目管道敷设模式使用非开挖和开挖方式,引上管材料为无缝钢管。
        2通信管线勘测难点
        其一,在探测过程中,若非金属管线与其距离较近或走向相同,一般会采用地下管线敷设方式,使其很难感应电磁场,无法获取信号异常值,对于管线勘测工作带来挑战[1]。其二,平行敷设管道。平行、相邻的金属管线和电磁场的相互感应会出现叠加信号或互感情况,影响管线勘测效果。其三,借助非开挖方式敷设管线。城市道路的负载量增加,在管道敷设过程中会采取非开挖方式,不过非开挖管线深度较大,无露点,若通过常规方式很难顺利勘测管线,因此属于项目难点。
        3管道设计技术
        3.1管道敷设要求
        其一,应确保敷设管道时管口平滑度,准确安装接口钢套管,对于三孔及其以上的钢管需要借助全包封的方式开展工作;低于三孔的钢管,可以在连接位置完成包封操作,剩余部分应进行防锈处理。其二,建议选择双壁波纹聚氯乙烯管作为塑料管道,同时每间隔2m固定支架,并在管道对接的位置装设密封圈[2]。其三,在设置塑料管道之前有必要预制水泥盖底板,并借助铁丝将底板之间的钢筋完成绑扎连接,将管道基础和混凝土包封相互融合。
        3.2管道敷设深度
        从管顶至路面位置的管道埋深应超过0.8m,人孔内部的管道底端距离管道顶端或人孔底板的距离建议大于0.4m。同时,若管道敷设过程中出现障碍物,无法将埋深设置为超过0.8m时,埋深具体要求如下:塑料管和水泥管在车行道的最小埋深为0.8m,在人行道的最小埋深为0.7m;钢管在车行道的最小埋深为0.6m,在人行道的最小埋深为0.5m,同时,管道敷设工作需要保证坡度值,确保地下水能够流入人井中,坡度值最佳范围是3‰-4‰,注意不等低于2.5‰,可以选择人字坡、一字坡进行施工。此外,需要注意当主干排水管敷设过程中,地下通信管道和沟边的水平距离应超过1.5m,若排水管穿越管道距离低于0.4m,可以对通信管道加强包封管理,长度需要多出管道两端2m。
        3.3管道挖沟管理
        建议结合管道的实际基础和具体操作余度设置开挖深度,当管道基础低于63cm宽时,沟底的宽度应为基础宽度再加30cm;当管道基础高于63cm宽,沟底宽度值是基础宽度再加60cm。同时,需要依据计划高程设置沟槽深度,且管道顶端距离路面的距离应超过0.8m,当开挖深度超过3m,借助放坡法进行施工。
        3.4人孔设置
        建议使用型号是φ12mm的罗纹纲作为基础钢筋,并夯实土层,结合图纸和管道敷设计划,对该位置进行24小时的养护,进而砌筑墙体。注意墙体横缝砂浆控制在15-20cm,墙体顶部的高程偏差低于20mm,在竣工后应确保人孔不会出现渗水问题。
        4现场施工要点
        首先,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并严格按照建设单位制定的生产、施工安全办法和规定进行操作。其次,在管道施工准备阶段,施工现场应增加安全标志,提醒往来车辆和行人注意避让,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再次,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地下相关设备和管线的完整度和安全性,该项目中人孔管道和煤气管、电力电缆等管线处于近距离平行或交叉的状态时,建议细致开挖,必要时和相关管道部门联系和沟通,加强保护。最后,加强与管道人孔的关联度,在进入人孔建设前,需要检查其内部是否包含有害气体,避免出现人身安全事故,注意在人孔上下位置施工时不可踩踏原有光缆或电缆。
        5管线路由选择和防屏蔽技术
        5.1路由选择
        建议围绕通信网络规划和工程设计要求选择路由,借助技术手段确保线路施工过程满足通信安全需求。在路由选择前应勘测施工范围中的地貌、地形,防止施工阶段出现管线矛盾情况,契合民用建筑、公共设施、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在选择路由时应分析区域稳固性。此外,选择通信线路的路由时需要规避强电线路,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若通信线路与输电线距离较近时,注意间距不能低于最高铁塔高度。针对存在漏电风险的接地装置区域,电缆应使用聚乙烯绝缘管套进行保护,同时其长度可以超过接地装置两端10m区域。
        5.2管线屏蔽技术
        地下通信管线敷设过程中,容易受到电力线路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具体工程中需要加设屏蔽线或金属管道,实现电磁屏蔽保护。同时,还应分析通信电缆、屏蔽线路和周围电力线路的实际参数分布,具体屏蔽方式如下:其一,规程模式。适用于电力线路和通信电缆间简单的交叉和平行关系。其二,传输线模式。在电力线路和通信电缆间处于分段平行或平行状态时使用。其三,电磁场计算。围绕地下电缆电磁屏蔽中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等要素,一般线路布置十分复杂,需要对比屏蔽线和金属管线对于通信线路的屏蔽作用。因此,针对通信电缆需要进行屏蔽操作,借助多点接地的方式处理通信电缆,并对通信光缆中金属线路完成防护,若光缆不存在金属导线,无需分析强电线路干扰问题;若线路中包含金属材料,则需要提升其防护要求,借助铝塑粘结护套、金属加强芯、金属铠装层等装置避免强电线路的干扰[3]。
        6通信管道工工程线缆质量检测技术
        6.1人手井建设技术
        人手井砌筑的质量和通信工程工作状态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进行优化。一般人手井包含三页井、双页井、单页井等结构。在对管道外壁开展抹面检查时,应注重其均匀度,注意坑的宽度和长度需超过人孔基础的40-50cm,便于管道建设工程的开展。同时,该技术的关键是精准测量数据,在开挖人孔后,需要对其进行定位,并彻底清除管线周边的杂物。
        6.2线缆敷设技术
        光缆敷设是通信管道线路施工的关键,和通信工作信号稳定性密切相关,此过程与相关检查工作相关,检查方式一般包含巡检和站点检查,因此线路敷设阶段应结合计划规划,避免光缆的扭折、弯曲。注意敷设长度低于1000m,光缆外径与子管内径的比例是1:1.5,在管道敷设时可以借助颜色完成划分,在敷设工作后,需要封塞管道,完善标识工作,对进线孔利用防火泥封堵。
        6.3依托感应磁力仪进行电磁场匹配
        由于敷设非金属管线时采用地下敷设方式,很难感应电磁场,无法获取信号异常值,对于管线勘测工作带来挑战。同时,大地电磁场频率范围较大,约为1000Hz,无法直接记录传感器信号,需要通过放大过程记录数字形式。电磁场动态变化范围大的原因是信号强度差异性,因此可以借助感应磁力仪计算强度曲线和微分响应情况,直观展示感应电动势,帮助施工人员准确勘测管道具体位置。
        6.4通信线路成端和进局技术
        当前通信线路工程中,光纤属于十分关键的传输媒介,其质量和信息传输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在通信线路入地敷设时,需要采取线路成端和路由选择技术,并在后期维护阶段优化指示标牌和关键节点交换技术。当光缆完成进局操作后,应全面分析具体安装位置和放置高度、绑扎整齐度,进而明确箱体位置,将垂直偏差控制在3mm内,加强防潮防风管理。此外,地线施工应独立进行,接地电阻设置需低于10Ω,接头盒中光缆的加强芯应固定牢固。
        结论:综上所述,架空线路入地信息排管工程中管道敷设施工受自然环境、安全因素、人为操作的影响,会增加施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选择科学施工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具备安全意识,创设安全施工环境,提升线路可靠性和输送能力,防止架空线凌乱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贾明,葛永辉,张杰宇.架空线入地整治线缆优化方案探讨[J].电信快报,2020,(03):15-19.
        [2]侯伟,李宁,余森林.大中城市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程建设创新实践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19,(09):79-81+97.
        [3]李秋芳,周承科,王航,等.地下排管多电缆线路分流对运行寿命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9,45(05):1576-15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