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师爱的内涵是什么?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杜德刚
[导读] 摘要:当今教育者面临的历史潮流,是面对特殊的学生群体,而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县城城郊初中,教师是怎样认识教育和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这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事业的关键问题。
         贵州镇宁自治县镇宁思源实验学校  贵州镇宁  561200
         摘要:当今教育者面临的历史潮流,是面对特殊的学生群体,而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县城城郊初中,教师是怎样认识教育和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这已经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事业的关键问题。而作为结合部的我们,应如何加强个人修为,调整对学生的策略?笔者认为,通过有礼、关爱、善诱、适当加压等几个途径,就可让学生愿意去学,乐意去做,学有所得,进而完成边远地区教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诱导学习,培养自信,适当加压
         序言
         教育中的师爱是师德中不变的主题。这相对于具有血缘关系中的父爱母爱来说,师爱更具有鲜明的自觉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其自觉性就表现在师爱对育人这一高度责任感逐步产生;其普遍性要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而科学性应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和沉甸甸的灵魂,教育工作需要笔者施以情意深深的爱心,因而,师爱从产生之日起到实施播洒,其间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转化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实践活动过程。
         教师要外树形象,内修功底。
         作为为人师表的我,首先须树立好仪表文雅,衣着淡雅,言词规范,举止符合众人口味。何谓文雅?男教师不能蓬头垢面,胡子拉碴,不修边胡;所谓淡雅,即不要奇装异服,弄得男女难辨,碍人碍眼;所谓典雅,即,时刻做到字正腔圆,口吐珠玑;在校园里绝对力戒粗俗鲁莽;而真正高雅者更需手足有措,彬彬有礼。在教书育人时,教育者要用有智慧的谈吐和真挚的诚意去感化和折服学生,让学生始终对我们肃然起敬,产生敬佩仰慕之情。唯有如此,教师才至于让学生接受管教,并在教员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给予表扬。
         教育工作的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学生个性,而学生本质上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而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能总盯着学生的缺点,教师要不怕困难,勇于并敢于到“沙海”中寻找和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乎其微,也要给予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亮点”,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者面临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上今天的社会受多元化风气熏染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某些学生不知不觉中潜滋暗长许多优柔寡断,畏难厌学情绪,许多人的耐措力远远比不上父母辈。故,教师适当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诱导,努力把这群人从迷茫中解脱出来,逐步引导其走上成才之路。

今天,作为师德之灵魂的师爱,就应该为这些独具“叛逆”的学生施以关爱,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如同春天的暖流,把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融入教师的每一步工作中,通过交心,家访,使孩子对知识产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层次上来。
         随着时代之需,培养学生自信力是师爱的深层次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想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功,自信是其前提之一。而自信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为此,教育者的引导方式就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个人行为负责,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层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公平、公正而又符合自身特点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凭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而学会自我生存和发展。在此,父母之爱是做不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智,还得靠教育者来完成。而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其本身工作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事实证明,只要教育者能珍惜学生自有潜能并创设条件,则孩子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最终使学生获得的生命价值与人际关系更完美,并使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升华。
         教育者要准确把握宽严度,宽容呵护是师爱基本原则。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在发展上还不够成熟,他们有时对事物的判断还处于朦胧阶段,对似是而非的事既感到好奇,又觉得陌生,常常不能把握自己。因而,这才出现吸烟、酗酒、早恋、留长发(怪发)、迷恋网吧等,这就需要我等在管教上多下功夫。至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教育者应做具体分析,及时给予纠正,并给与公平、公正处理。在教育学生时,要讲究策略和技巧,在批评学生时,应尽可能从关怀、微笑、暗示等去进行,并注意因人而异。对性格直率、情绪易激动的学生,要心平气和,设法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对心理内向,自尊心脆弱的学生,要从关怀入手;对性格散漫但有主见又较固执的学生,必须采取较严厉的手段。总之,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感情用事,力求使学生心服口服。让学生从教育者的批评中获得终身受用的教诲。
         适当“加压”是师爱内涵的外延。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的青少年都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里,家长宠着,老师哄着。很多人常年享受着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下,极易产生惰性,不少人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忧患意识。为此,时代就需要我们从传统的师爱内涵中再派生出一种手段,那就是“加压”,最终让学生明白人生在世,压力是金,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能激发人的潜能,鼓舞人的斗志。
         总之,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浸透着人文精神。一个有志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者,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必须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还要永不停息地向人间播洒爱心,这既是教育行业受人尊敬的原因,又是每位教师引以为豪的根基。
         作者简介:杜德刚,男,汉族,1977年12月6日出生。2002年7月5日从安顺学院(原安顺师专)思想政治与历史教育专科毕业,2003年9月开始参加教育工作,现任初中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后来又在2008年1月从贵州师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毕业。现是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