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白平生
[导读]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张家川县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共存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甘肃张家川  7415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张家川县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共存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探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来支撑张家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1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
        张家川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处在东经105º54′—106º35′,北纬34º44′—35º10′之间,总面积1311.7km2,海拔在1486—2660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593mm,境内河流自西向东有清水河、后川河、樊河、汤峪河、马鹿河5条季节性时令河。
        1.1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东丰西欠,地下水西富东贫。水资源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12.9mm,7—9月占全年的54.9%,与干旱程度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水入渗补给。2010年人均综合用水量110.8 m3,万元GDP用水量153. 4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 1 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400 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76l m3/人•d, 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35l m3/人•d,各项指标都低于全省水平。
        张家川县各分区单元水资源总量表     单位:万m3
 
        1.2水资源的短缺的根源
        1.2.1水多、水少,丰欠差异的问题
        水资源以降水为主,其特点一是降水时间上冬春少夏秋多,且大部分集中在6-9月,空间上,西部少东部多;二是自产水多,入境水少;三是地表水多,地下水少,地表水东丰西欠,地下水西富东贫。
        1.2.2水环境恶化与水质差的问题
        农村面源污染多,点源污染少,城镇点源污染严重。5条河流污染一是农药化肥和使用洗涤剂;二是医院废水、皮张脱毛、粉条加工、选矿等生产废水的直接排放;三是生活污水、牲畜粪便及屠宰废弃物,造成有机菌类,氨氮严重超标;四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1.2.3水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共存问题
        张家川县中西部属水源性缺水类型,特别是西部干旱山区水源以降水产生的地表水为主,中西部及东部局部因高氟、苦咸、饮水型地方病形成水质性缺水类型,两种类型的缺水对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威胁,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2.4供需失衡问题
        一是水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共存。水资源分布与耕地、人口、工业的分布不协调。东部占全县18.2%的人口,拥有全县61%水资源量;中西部占全县81.8%的人口,水资源量仅占全县总量的39% 。同时县内的小型企业大多集中在中西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二是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占全年54.9%的降雨以暴雨形式出现,大量降水被流失,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低下。
        2  张家川县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
        2.1地表水利用技术
        地表水利用技术通过地面扰动开挖沟槽的方式,改变局部土体结构,以沟槽虚土提高土壤孔隙率增加土壤持水量的措施,在坡地或平地上依地形和土壤情况,因地制宜深挖一定数量不同断面的沟槽,拦蓄降水,这种形式的沟槽因数量多,范围广,储水量大,拦泥效率为98.6%,蓄水效率为96.3%,黄土塬区坡耕地,年均每亩流失水量20~30 m3,拦泥沙1.O~2.5t。
        2.2地下水利用技术
        在河道狭窄处建拦河坝,坝顶高于河床1~2m,基础埋深在3m以上,实施河流拦蓄,形成人造河流湿地,同时将地表水回灌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位,加大地下水补给量,形成地下水水库,将降水拦截,使降水在当地储存,需要时开采利用,以降雨的形式再次补充,循环利用。
        2.3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等微型水利工程利用技术
        张家川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地下水奇缺,水资源以雨洪形式为主,而且在7-9月降雨集中季节,在中西部干旱区域广开水源,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将降水拦蓄,减少径流的形成,达到变水害为水利,以管道输水建微喷灌或滴管等微型节灌工程节水,发展设施农业。在川区,依托灌区渠道建小泵站向山脚低海拔山地提水,发展灌溉面积;在沟谷建小拦河坝,将沟谷溪水拦截,以小渠道自流的形式进行灌溉。
        2.4滴灌、微灌、地面软管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2.4.1 滴灌
        滴灌是西部干旱区域果树利用技术之一,其系统由水泵、过滤器、压力调节器、输水管道、滴头等组成,干管、支管埋入地下,毛管环绕树下。每树设2—4个滴头,每滴头流量约2kg/h。首次灌溉应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以后可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春旱时2~3 d灌1次,以后根据土壤含水量水量确定灌水时间和数量。该技术既可保持土壤通气良好,又可省水70%~80%,水分利用率为90%~96%,增产效果显著[1]。
        2.4.2微灌
        微灌是中西部干旱区域果树利用技术之一,微灌(重要以渗灌为主)系统主要有简易水塔、阀门和渗水管。果树每行中可铺设一条渗水管,深埋土层30 cm处,滴水孔间距0.5 m,前稀后密,孔径1 mm,每点打3孔,管的上方及两侧各1个,每100 m设高出地面的排气孔1个。水源由果园地头修建的高出地面2m的简易水塔提供,由于水直接渗入地下土壤,蒸发损失极少,水分利用率高,较喷灌节水60%,也不易形成土壤板结,具有省水、省工等优点。
        2.4.3地面软管灌溉
        地面软管灌溉是充分利用蓄水窖内的水,根据要灌溉的果园面积,购买若干米胶布管,灌溉时一头接水源(如抽水泵),另一头(出水口)直接对准需要灌溉的地段,一处灌完,再移向另一处,灌水完毕运回库中保存。其优点是投资少、节工、机动灵活,较地面漫灌和窜灌有明显节水的优点。
        作者简介:白平生(1980—),男,甘肃天水张家川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与新技术推广应用。联系电话:(0)18293807289
        参考文献:
        [1] 杨玉玲.甘肃水资源现状与节水灌溉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05(6):17—19.
        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第五期
        [2] 王爱国.关于发展节水灌溉的方向与对策思考.中国水利,2011(6)-0035-02
        中国水利总第67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