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对耕地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杜小娅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密度的不断提升,当下社会建设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除了更加强调数量上的增长之外,同样也重视种类的拓展和开发。
        江苏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江苏南京 210017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密度的不断提升,当下社会建设对粮食生产的需求也逐渐从传统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除了更加强调数量上的增长之外,同样也重视种类的拓展和开发。这种变化就给农业生产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农村要不断适应农产品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以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为出发点,重点对这一领域及其所产生的耕地影响进行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耕地利用;主要影响
        引言:
        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自始至终都是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并且农村也是大多数农业人口聚集的核心基地。而农村居民点就是农业人口在生产和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形态,是农村发展面貌同人口结合的鲜明体现。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在数量上的增长,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范围也逐渐扩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居民点也逐渐表现出分散性的特征,占用了过多的耕地,并且有许多居民点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合法的审批,这就会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加强土地整理。
        一、分析潜力,阐述影响
        (一)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潜在价值进行阐述
        所谓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在多样化指标和体系的领导下,对空间化的单元进行分析,通过对单元所在的土地加以评价之后,进而得出该单元在一定时期内所能节约出的耕地情况,计算出整体的潜力价值。对分散性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并且建立起潜力评价的机制,能够帮助农村地区挖掘自身的耕地价值,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
        (二)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在耕地面积扩张上的影响进行阐述
        耕地面积的扩张是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居民土地整理落实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宏观规划,为其设置相应的限制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为土地的节约利用颁布一系列建设性措施,进而拓展农村居民点建设的空间。而在这一环节结束之后,那些被节约出来的土地,就能够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成为新一轮经济建设的耕地。
        目前,通过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首先是通过政策指标法来降低居民点在当下和未来的人均用地量,并按照地区宏观上的标准加以认定,这样就可以为耕地资源的节约提供动力。政策指标法针对的人均或户均用户量,立足的是当下和未来两个时间点,当下人均或户均用户量指代的是现状潜力,而未来的行政标准指代的是规划潜力。除此之外,政策指标法也考虑到了农村的自然因素和现实因素,自然因素主要针对的是农村的自然条件,仅仅是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层面;而现实因素是考虑到农村的自身社会建设,包括农民的个人意志,以及农村建设的资金等等。其次是采用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闲置居民点进行抽样,评价该乡镇内居民点闲置土地的总面积,进而得出该地总体土地的闲置率,这样就能够大致估算出当地的大致居民点整理潜力。这一方法较为简单,并且操作也十分便捷,但是对现实因素的考虑较少。在农村的建设中,尽管有许多非闲置土地得到利用,但并不是用于耕地,因此也同样会影响土地潜力的计算。最后是采用提高建筑容积率的方法,通过对居民点用地建筑容积率的抽样调查,这一阶段收集的数据是现值,在此基础上,还要规划出后期建筑容积率的期望值。随后,期望值和现值之差要和居民点占地总数相乘,所得出的最终数值就是耕地潜力的结果。这一方法尽管考虑到了农村中,部分集约型土地的利用情况,但并没有对闲置土地进行计算,因此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数值偏小[1]。
        二、论述模式,提出建议
        目前,许多学者都在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上展开了探究和实践,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情况提出了土地整理的不同模式,包括农村城镇化形、小村控制型,以及异地迁移型等等,其中,农村城镇化的示意图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农村城镇化的居民点土地整理模式示意图
        总的来说,农村居民土地点整理是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社会市场需求矛盾激化的而衍生的重要产物,其出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协调资源利用冲突以及增加耕地面积的桥梁和纽带。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农村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要建立起系统且完善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机制,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完善居民点建设和审批的法律法规。并且,农村应当加强对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宣传,要帮助农民树立集约化生产的思想,推动土地利用的集中化进程。除此之外,农村应当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拓展自身土地多样化利用和开发的渠道,推动多种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农村也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保证农民生产的基本权利,激发他们的经济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农村应当根据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发展情况,科学选择适合自身土地整理的模式和方法,并且要根据耕地发展潜力的变化,来调节整理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在我国的发展期限较短,因此也没有积累十分充足的经验和教训,需要国家进一步开发和鼓励,在这一领域多多分配人才,强化开发队伍,探索出更加多样的整理模式。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当加快研究的脚步,完善这一领域的理论[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耕地的影响是积极且正面的,并且也能够在未来农村开发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因此应当得到政府与农户的支持和鼓励。本文通过阐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耕地的主要影响,给农村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引导性。但在后续的发展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农村立足于实际情况,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套用土地整理的模式,也不能顾此失彼,忽略了对产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崔金龙. 浅析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18, 20(17):247.
        [2]陈飘琴. 农村居民点整理对农户土地投入的影响探究[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 510(25):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