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叶木生
[导读] 摘要: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安徽飞翔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主导方向
        一、背景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此后便以愈演愈烈的态势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资产价格暴跌导致的财富效应及人们对未来经济不景气的预期使得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降低。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自身存在的高对外依赖、高投资和高消耗,使得我国的出口受到严重冲击。2008年出口增长17.2%,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同比下降19.7%。在外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内部受制于消费不足,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面临严峻考验。2008年GDP增长率9.0%,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6.1%,比上年同期下降4.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存在由于高速增长造成的“内虚”问题。在世界经济上行时,我国依托于世界经济,增长迅速。但是,一旦世界经济出现发展缓慢或者负增长的情况,我国经济“内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政府开始了积极的宏观调控,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促就业保增长的同时,很多学者看到了一轮又一轮经济增长和调控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开始强调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二、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经济结构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般的定义是,经济结构是指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及经济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各种经济要素的划分、关联组合及相互关系。本文把经济结构的内涵划分为三个层次,最内层的产业结构,最外层的制度和体制结构,其他都归入中间层,主要包括区域结构和投资、消费、出口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知识含量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中间层结构的发展是经济进步最直接的体现,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差异和民生的改善。最外层的制度变迁为内层结构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一种保障。经济结构的这三个层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进步。
        对于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构主义认为,经济的非均衡现象体现了结构的失衡,并可以通过推进结构的调整,使得资源流向高效率部门以促进经济发展。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着通过行政性手段干预资源的使用及过度依赖某些个别部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等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短期看,这种结构失衡可能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创造出所谓的“经济奇迹”。但是,从长期看,尤其是当这种扭曲由于路径依赖而被延续下去时,当经济被迫进行调整时,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沉重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适时进行结构的转变。
        三、我国经济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失衡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过低。过高的第二产业占比说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我国的工业结构中,高投入和高消耗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相当比重。接下来,能否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第二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低的第三产业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就业压力。根据黄乾的实证研究,工业部门的结构变动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而服务部门的结构变动与失业率负相关。因此,在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产业。
        (二)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度依赖出口
        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存在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扭曲结构。2007年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别达到50.3%和39.8%,消费仅为10.0%。而美国2004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分别为43.2%、75%和-18.2%。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大量引进外资,投资生产,然后把产品出口。这种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的增长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对于提高技术含量和增加国民收入是有帮助的。

但是长期下去会使我国经济陷入被动的地位,或者说被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绑架”。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发展方式本质上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
        还有一点是我国的投资效率很低。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5,未来我国经济的一个增长方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的未来。要提高13亿人的福利水平,必须依赖科技的进步。将来在经济增长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经济结构的本质和核心。
        (三)二元结构严重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会逐渐被打破。而在我国由于人为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欧洲的城市和非洲的农村”不仅仅会限制人力资本向城市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割据和不公平会给社会的不稳定造成严重隐患。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才是邓小平先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理论的回归。
        三、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政府转型
        经济发展至今,可以说政府对于经济的规划和干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过多干预也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部分行业的垄断上。作者认为,接下来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转型,即由主导型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主要的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建设。二是做好经济发展的规划,但是对经济的调节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间接调控为主。三是工作的中心转向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等,以及促进经济的公平。
        (二)税收方面
        危机过后,政府应该对于税收体系进行全面的调整。调整的原则要三个:个体税方面,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为原则,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公司税和关税方面,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促进科技的研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原则,通过大幅调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税负,以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迫使企业进行生产策略的转变。区域税方面,以引导资源流入落后地区为原则,通过设置差别税率促进乡镇经济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三)教育方面
        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根本上要依靠科技,依靠知识。因此,以后政府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要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在教育方面,政府的重点应该转向基础性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和部分正规教育,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实现教育的多面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最终使得我们的教育在继承传统和发挥商业潜力方面保持平衡。
        (四)消费方面
        为了提升国内的需求,作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必须完善:一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老百姓才会增大即期消费。二是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尤其是消费信贷方面。在老百姓收入不高但存在好的预期的情况下,通过信用体系可以实现收入和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平衡。关于刺激国内消费,作者认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消费的大幅启动必须以科技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为前提,否则,在粗放经济下的过度消费势必会危及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乾.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多样化与失业[J].中国人口科学,2009,(1).
        [2]王大虎.经济结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博士论文,2007.
        [3]黄泰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实现机制[J].求实杂志,2007,(18).
        [4]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 2008,(1).
        [5]徐文天.关于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节问题的几点认识[J].经济研究, 20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