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价值评估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姚乐生 刘超
[导读]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开腹阑尾切除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方式的疗效,评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山东省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  2514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开腹阑尾切除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手术方式的疗效,评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较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具有临床优势。
        关键词:阑尾炎;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检查;预后;围手术期医护
        穿孔性阑尾炎是指阑尾在多种刺激因素作用下出现的炎症性病理变化,炎症浸润严重时,将形成阑尾穿孔,发生穿孔后,将形成畸形、炎症、瘘管及窦道等变化,影响患者健康。当患者出现穿孔性阑尾炎后,肠道内细菌将通过肠系膜、腹膜等组织被吸收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严重者将导致败血症,导致患者腹腔中毒性感染,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将造成肠道坏死、肠黏连或完全性肠梗阻,危害患者的生命。近年来,阑尾炎的发病人数增多,开腹手术治疗是临床中常用治疗手段,但开腹后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大,住院时间长,且手术创面大,术后恢复慢,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
        本文选取120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组,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试验组2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中性患者33例,男性患者27例;年龄23岁~58岁,平均年龄(38.86±16.57)岁;病程在21~78h,平均病程为(42.44±0.57)h;平均体温为(39.48±0.46)℃。试验组中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29例;年龄22岁~59岁,平均年龄(35.77±15.85)岁,病程在20~79h,平均病程为(34.38±0.55)h;平均体温为(39.52±0.48)℃。本次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性别比、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未发现差异(P>0.05),可比性强。
        1.2方法对照组
        给予开腹手术治疗,其方法为:患者的一般状况良好,且不存在腰椎部位疾病,可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部麻醉,否则需进行全身麻醉处理,本组中硬膜外麻醉患者28例,全身麻醉患者32例,经患者的腹直肌外缘或麦氏切口做一手术切口,用纱布或吸引器对患者阑尾周围的积液和盆腔内积液进行清理,将发生炎症的阑尾组织结扎,并对残端进行荷包包埋处理,依照患者的腹腔感染程度及积液的量放置合理的引流管即可,常规缝合,止血,包扎,手术完毕,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炎、抗感染药物治疗。
        试验组开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其方法为:手术前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并常规留置尿管导尿。术前协助患者保持头低足高仰卧为,角度保持在15~20°,并向左侧做出10~15°倾斜,在患者的肚脐上方建立二氧化碳通路,形成气腹,维持气腹内压力在10~13mmHg,将10mm腹腔镜置入气腹内部,并分别与患者的左侧、右侧麦氏点出置入5、10mm的trocao。
        先对患者进行腹腔探查,将腹腔内部的渗出液与脓液彻底吸出,暂时不做清理,将阑尾的远端部位用弯钳提起,并暴露阑尾系膜,如出现黏连时,可使用电凝钩将其松解开,用双机电凝刀处理患者的肠系膜,直至剪断到患者的阑尾根部。按照患者的炎症状况,在距离其阑尾根部5mm左右的盲肠肠壁上侧,以小圆针做荷包缝合,并包埋阑尾残端,用0.2%的甲硝唑溶液进行腹腔清洗,并将腹腔内的脓苔彻底清除干净,确定患者的肠系膜内未见出血时,方可在其盆腔底部至一适当大小的引流管,自右侧的戳卡口引出,将手术中的各个切口进行全层缝合,穿刺处以创可贴妥善黏贴即可,手术完毕。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等术后指标恢复情况进行观察。②检测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治疗后1d时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情况。


③阑尾炎炎症反应评分(AI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手术效果满意度评分情况。其中,AIR评分量表中共有7项指标,共12分制,9分以上为高危炎症状态,5~8分为中危炎症状态,4分以下为低危炎症状态。VAS量表中共10个刻度,为0~10分,随着分数增加,疼痛效果越剧烈。手术满意度评分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共10个项目,以100分制,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好。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恢复对比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对比
        试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AIR、VAS及满意度评分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AIR、VAS及满意度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急性发病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类型,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且多合并有腹膜炎,一旦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将引发阑尾周围部位脓肿、感染性休克、完全性肠梗阻以及门静脉炎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是临床上应用时间较长的手术治疗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切除效果较好,在切口部位将病变阑尾取出并切除,能够清晰的分辨阑尾与盲肠的区别,手术过程中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手术者确保手术过程中准确且全部的对病变阑尾进行切除,病灶残余率低,多能彻底治愈,临床应用广泛。开展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感明显下降,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使其下床活动的时间大大提前,禁食水时间缩短,使胃肠道的功能尽快得到恢复。腹腔镜手术实施过程中,其主要的优点是:手术切口小,手术完成后患者恢复较快,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康复,且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较好。但其缺点主要有:手术费用相对传统的开腹手术较高,且对手术者能力要求较高。本研究中显示,试验组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及AIR、VAS及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特别是在面对以下几种情况时,需慎重选择治疗方式:①患者有既往复杂的腹部大手术史,有明显的妨碍腹腔镜手术开展的影响因;②重大脏器衰竭或功能障碍,或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③患者腹痛时间较长,超过72h以上,或出现阑尾周围炎性包块、脓肿,或邻近阑尾的组织出现大面积黏连时,阑尾根部无法全部暴露情况下,或解剖关系不明确时。为提高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疾病特点,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满足患者的要求,提高治疗的疗效。总之,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患者后,其临床治疗疗效较好,与开腹手术治疗相比优势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的炎症状态,使其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万里鹏,万鸿,吴安定.腹腔镜治疗伴有坏疽、穿孔及阑尾周围脓肿的复杂性阑尾炎的优势探讨[J].安徽医药,2015,19(5):946947.
        [2]李乐,李鑫,景化忠,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的探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5,22(7):828,831.
        [3]韦国祥,岑荣飞,刘义宽.聚维酮碘稀释液预防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0):2320 2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