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9期   作者:李潇
[导读] 通过在高校当中征召大学生入伍,能够向部队输送大量的人才,进而从根源上提高我国兵员的整体素质,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信息化的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一项重要途径,更是在新世纪阶段,对于征兵工作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实效性进行研究,期望可以使大学生所接受的国防教育内容更加深入,这对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 南宁530008
       
        【摘要】通过在高校当中征召大学生入伍,能够向部队输送大量的人才,进而从根源上提高我国兵员的整体素质,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信息化的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一项重要途径,更是在新世纪阶段,对于征兵工作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实效性进行研究,期望可以使大学生所接受的国防教育内容更加深入,这对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征兵工作;参军意识
       
        征集在校大学生应召入伍,是国家相关部门着眼于适应新时期下,国防建设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从根源上使兵员的结构得以改善,是军队的信息化水平与战斗力提高的客观需要。做好当前在校大学生应召入伍的工作,不但是新形势下加强现代化的国家防务与军队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是让青年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1]。为此,各地区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各项优惠的政策,对在校大学生应召入伍予以大力的鼓励与支持。在军队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大批在校的大学生自愿的加入到部队,以完成自身投笔从戎的心愿,希望在部队上能够建功立业。然而,因为长期生活在和平的环境当中,加之受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变化,部分大学生的服兵役意识,还是非常的淡薄,而且参军的积极性较低,从而使征集高素质兵员的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这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征集在校大学生士兵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本文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征兵工作现状,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征兵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
        一、我国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现状
        最近几年,为了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应召入伍,国家对于高校学生的应召入伍的优惠政策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使应召入伍的征集条件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但是现阶段,在我们国家的在校男大学生当中,有入伍意愿学生数量很少,而女大学生则更少。由于缺少服兵役的意识,并且志愿加入军队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参军的报名率不高,而在报名参军的大学生当中,能够符合征兵条件的也较少,身体素质相对较低,这成为限制我们国家在校大学生应召入伍的一个关键因素 [2]。以下对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难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可以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二、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缺少完善的征兵机制
        自从2013年开始,国家在征集兵员的工作当中,逐渐将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及入学新生作为主要对象。同时,关于应召入伍的宣传动员、政审体检,以及保留学籍保留与补偿学费等工作,会涉及众多的部门,而且征集大学生兵员,已成为我国高校需要常年开展的一项工作。随着不断扩大的征兵对象,以及相关工作内容的增加,与之不相匹配的是滞后的高校征兵机制。各大高校的征兵工作任务一般是由学生处或是保卫处负责,而且仅仅是本部门的一项暂时性的工作,未成立专门负责征兵的机构部门,甚至是所有的征兵工作,仅有一人进行负责或是兼职负责,导致宣传动员的效果非常不理想。部分高校即便成立了校级的征兵工作领导小组,但也仅仅是简单地对征兵工作进行布置,通常会发生“挂帅不出征”等问题[3]。在高校当中,如果征兵工作是由许多部门负责管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形成管理分散,收效甚微的工作局面,对于学生、家长朋友办理有关的手续极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大学生参加部队的积极性降低。而且不健全的征兵机构,使得征兵的工作机制有所缺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征集大学生应召入伍的工作。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现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着相对良好的经济条件,部分人从小便是娇生惯养,在锻炼上极度匮乏,所以身体素质较弱,主要表现为视力状况不佳、听力欠缺、身高不够与体重不合格等。现阶段,高校每周都会设置2次体育课程,但在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还缺乏严格的执行力,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休闲放松的课程。此外,因为少数高校学生的自控力较低,进而养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使身体素质受到严重影响。
        (三)大学生的国防参军意识较为薄弱
        目前,大学生的国防参军意识普遍薄弱,而且缺少相应的奉献精神。少数高校所设立的军事理论课程较少,学生对国防教育与国际形势,在认知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当今是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所以国防教育并不是非常的重要[4]。加之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就业渠道较广,少数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加重视,希望在毕业之后,可以找到一份有着丰厚报酬的工作,对于单调艰苦的军营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向往。种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校大学生应召入伍的积极性不高,也使得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无法取得显著的成效。
        (四)征兵宣传动员工作缺失
        国内开展大学生征兵工作的时间相对较晚,在相关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方面,还有待完善,这也使得少数高校在解读政策,以及具体的宣传和执行当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因为高校缺乏完善的征兵机制,导致征兵宣传的工作,无法有效的落实到位,使得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征兵的政策,以及相应的细节,并不是非常的清楚,甚至有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大学入伍这件事并不知晓,这也就使得征集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5]。


        三、关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实效性思考
        (一)完善高校征兵机制
        对高校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并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组建专门的征兵机构,由他们负责学生的军训、国防教育,以及学籍保留等手续的办理工作,已经成为实际征兵工作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的解决征集大学生参军入伍难的问题。并为大学生应召入伍,提供全面的服务,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防力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在2012年9月,辽宁省率先成立了“大学生征兵工作服务中心”,在大学生士兵的征集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2012年的冬季,征集了0.42万名大学生,是往年的1.5倍,在该省的年度征兵任务当中占比20%[6]。
        (二)重视大学生的身体锻炼
        学校需要对学生的体育教学课程,引起高度的重视,如相应的增加体育课程教学的课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实现健体强身的目的。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体能不符合标准而被淘汰的应召入伍学生的数量。随着大学生士兵征集比例的加大,高校已经成为征兵的主要基地。唯有创建与完善全新的征兵机制,使这方面的征兵工作,日益规范化与科学化。与此同时,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国防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投身绿色的军营,并为祖国的强大,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
        (三)提高大学生的国防参军意识
        高校当中开展的国防教育,是国家的人才培育战略目标,以及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储备的共同需求,也是国家在高校征集优秀大学生士兵的基础。
        第一,高校需要重视军训工作与军事理论的课程教学,使大学生能够在入学之际,便可以接受到良好的国防教育,使他们的国防意识得到强化,并树立起热爱祖国与报效祖国的宏大志向。
        第二,高校当中的武装部,要重视国防教育活动在高校当中的开展,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与特殊的纪念日等诸多活动方式,大力宣传我国的国防建设与军队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装备武器的高速发展,对于高素质士兵的强烈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使他们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能够油然而生,进而激励他们在部队上立业建功,使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第三,学校的教职员工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重视对军队常识的掌握与了解,教育大学生要对关注国防、热爱与保卫国防,并重点强调参军入伍,也是人生当中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磨练与考验,更是人生价值与理想得以实现的舞台。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参军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加大征兵宣传的力度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征兵宣传动员工作有所缺失,这就需要加大征兵宣传的力度,实现全方位的宣传,使得征兵动员的工作日益常态化。
        第一,根据“一季征兵,全年准备”的宣传思路,对宣传发动的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将征兵的工作与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的奉献意识得以提高。与此同时,对各阶段的征兵工作职责与内容进行明确。第二,运用多样化的形式,对国家在征兵上的政策进行积极的宣传,并做到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并更好的进行线上与线下宣传的结合,充分利用LED屏、电台广播,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开展征兵宣传的动员工作,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一人参军,全校光荣”的氛围。与此同时,确保每名参军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国家在征兵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学生及家长更加的安心与放心。
        综上所述,将在校大学生的征兵工作做好,一方面是推进我们国家军队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国防意识的主要途径。为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的现状,以及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合理化建议,以期可以为相关方面的研究与论述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甄晨光,邓树端.关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16(2):21-23.
        [2]连晓燕.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实效性的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9):60-61.
        [3]甄晨光,盖小丽.加强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对策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8,209(01):17-19+23.
        [4]郝红霞,李慧琼,李宁.提高学生思想工作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5(15):45-48.
        [5]吴敬东.浅谈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6):178-181.
        [6]丁建安,唐磊.高校征兵工作的调整与适应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30(03):114-118.
       
        【作者简介】李潇(1986),女,河南郑州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事务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