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随之优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出行便利度,推动道路交通运输业良性发展。本文首先介绍城市道路类型及常见问题,然后分析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环节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重点分析。旨在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借鉴,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分析水平,并大范围推广交通工程设计技术。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设计技术
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城市道路质量、道路交通安全性及便利性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来说,应以道路交通使用需求为设计方向,在道路交通细致分析的前提下科学运用交通工程设计技术,这是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现代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需要,分析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原则及设计技术应用路径现已成为当务之急。
1.城市道路交通概述
1.1城市道路类型
目前城市道路种类多样,不同类型道路功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明确各类道路类型基础上合理设计交通工程,以便更好的服务城市居民,为城市道路建设助力[1]。城市道路细分三大类(干线道路、支线道路、集散道路)、四中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八小类,因城市规模、活动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城市道路类别构成不相一致。基于GBT 51328-201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可知,干线道路中类为快速路和主干路,快速路小类为Ⅰ~Ⅱ级快速路(为城市长距离机动车出行提供交通服务),主干路小类分别为Ⅰ~Ⅲ级主干路(Ⅰ~Ⅱ级为城市分区间中长距离交通联系提供交通服务、Ⅲ级为城市分区间中等距离交通联系提供辅助服务);支线道路中类为支路,细分Ⅰ级(服务于短距离地方性活动组织)和Ⅱ级支路(非机动车专用路、街坊内步行等);集散道路中类为次干路,小类为次干路,主要为城市内中短距离地方性活动组织提供交通服务,次干路是道路交通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在主干路交通压力缓解、生活便利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1.2城市道路交通常见问题
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与所在区域经济水平、就业率有直接联系,当前城市开发区普遍存在人口数量趋增、就业岗位少等现象,这无形当中会增加开发区道路交通压力[2]。城市交叉口车流速度相对较慢(道路交通情况如图1),因为交叉口道路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使用,极易因车辆间干扰而引发交通事故,导致道路通行效率大大降低,并且汽车尾气、噪声污染随之产生。总结来看,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缺乏合理性,主要是因为交通工程设计工作不到位,现有设计理念缺乏创意、设计分析片面、设计要求不够细化,所以道路交通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道路交通管理难度相应增加[3]。
.png)
图 1 交叉口道路交通情况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明确道路等级与服务对象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期间,基于道路类别明确服务对象。主干路以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为服务对象。次干路主要服务对象为机动车交通,次要服务对象为非机动车交通。Ⅰ级支路服务于公交车、非机动车交通;Ⅱ级支路主要、次要服务对象分别为非机动车、机动车交通;Ⅲ级支路以非机动车交通为服务对象。快速路对非机动车提出限行要求,快速公路主要为机动车交通提供服务。各类车辆行驶时,应严格遵守道路交通规范,如高效率车辆(出租车、班车等)在机动车道运行,低效率小汽车在相应车道行驶,避免出现违约、违规行驶现象,在此期间,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城市道路交通服务等级管理,将其与城市交通工程设计有机融合。
2.2坚持公益性原则
基于公共优先理念高效利用道路交通资源,将公共利益合理分配到个人,确保个人道路交通使用需求得到满足。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公共交通优先原则,真正实现公共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交通工程规划设计阶段,政府人员可对其财政倾斜,并颁布优惠政策,为道路交通体系完善提供可靠保障,使道路交通资源优整并高效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常态化发展[4]。此外,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功能要求细分公共交通等级,在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等方面优先设计,全面提高公共交通地位。
2.3坚持人本原则
交通工程规划以维护市民切身利益为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人本原则,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市民,使其在便利出行、安全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果交通工程设计实践中一味坚持车本理念,那么道路交通使用价值会不同程度被制约,并且弱势群体保护工作流于形式,致使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想真正把控交通工程规划核心要点,势必要以交通参与者为中心,将其细分不同等级,全面考虑弱势群体对道路交通使用需求,据此合理布设公交路线,将各类道路交通设计任务具体落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交通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以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城市交通功能以及区域道路使用情况合理设置道路宽度,保证各等级车道规格标准性,真正为市民提供所需的道路交通。
除上述三种原则外,还应在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城市道路交通事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交通工程设计需求,使供需关系达到平衡。在此期间,合理调整交通政策,妥善处理城市环境、道路交通资源配置、社会发展之间关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压力,取得交通结构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
3.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
3.1横断面的形式与选择
横断面设计时,设计人员树立全局意识,从交通秩序维护、道路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等角度运用专业知识合理设计横断面形式,同时,确定城市道路功能,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网,完成道路类型划分、道路工程分级要求制定等任务[5]。设计人员可以汲取国内外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经验,将主干道、次干道、快速路分为Ⅰ级(新区)和Ⅱ级(旧城区),支路分为Ⅰ级(服务型车道)、Ⅱ级(自行车道)、Ⅲ级(机非混行车道)。道路断面由两部分组成,即设计线和地面线,断面组合形式确定以城市环境、道路性质、交叉口节点要求、道路等级及功能、路网规划要求为依据,同时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度及安全性、管线布设要求、建设投资量、用地资源利用率,在横断面设计环节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实现低成本、高效益设计目标,真正提高交叉口通行率,避免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3.2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设计效果直接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以及交通通行率。足以见之,交叉口设计工作十分关键,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创新设计思路,从实用性角度予以考虑,有效运用新时代交叉口设计方法。实际设计时,客观总结道路交通流量特点,结合道路等级要求应用网格法、节点法、轮廓法。进口道设计期间,尽最大可能匹配道路畅通率,保证进口道车道数量及各条车道宽度设置的合理性;出口道设计时,使车道数量与进口车道数合理匹配,涉及公交车站站点设计工作时,应适当延长站台长度。一般情况下,细分道路设施空间,减少干扰交通流的各项因素,确保交叉口车辆有序通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掉头车道设计时,根据分隔带参数考虑是否设计掉头车道,当中央分隔带宽度>4m时,可在中央分隔带设置提前掉头断口。摩托车停车区设计时,根据摩托车行驶特点对交叉口并列式或前置式处理,一般情况停车区长度约6m。行人过街横道设计时,遵循交叉口临近原则,当行人横道长度超过16m,需设置行人安全岛,其宽度不应小于2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1.5m。非机动车道交叉口处理时,设计人员应用空间优化设计法,为实现高效通行、交通便捷管理等目标完成转弯专用道合理设计任务。
3.3路段交通设计
路段交通设计时,以保证行人过街安全性和畅通度为基本原则,尽最大可能人流、车流间干扰。对此设计人员优选路段位置,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空间布设情况以及城市长期发展要求合理布置人行过街横道,正常情况下,人行横道线宽度应大于或等于3m(如图2),如果行人过街需求增加,那么应适当扩大横道宽度,增幅单位最少为1m。与此同时,参照城区人流量大小适当把控行人过街间距,视路段中央分隔带设置情况来设置驻足区,驻足区实体宽度约1.3~1.8m。因城市道路性质、交通饱和度、道路建筑物布设数量等条件存在差异,所以设计人员视情况增置过街天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道路交通压力,满足市民优质步行需要。
.png)
图 2 人行横道线宽度≥3m
路边停车设计期间,设计人员需要客观衡量该路段设计的优点及不足,如果便捷停车、停车区高效利用、交通管理有序等优点大于缺点,可以将路边停车路段规划设计付诸实践。位置选择时,优选快速路、主干道,以及车流量较大区域,且双向车道道路宽度超过10m允许单侧停车,单向车道道路宽度超过8m允许单侧停车。出租车停靠点设计时,设计人员从安全性、非干扰性等角度来考虑,尽可能在人流集散点周围设置临时停靠点,并与公交停靠点保持间距最少五十米。单位出入口设计时,根据道路等级适宜布设单位开口,并合理组织交通流模式,如支路开口数量不受控制,准许左进右出;主干路不宜布设开口,遵循右进右出交通流向。
3.4交通景观设计
城市建设速度逐年加快,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需求在实用性基础上增加舒适性、美观性,基于此,设计人员集中精力设计道路交通景观,这对精神文明城市构建有促进作用。交通景观设计期间,设计人员明确设计内容,如交通标志、高架道路空间、交叉口类型、道路空间线形、道路景观与城市环境协配等。交通道路美化期间,从道路便利通行、安全通行等角度考虑,在道路交通景观设计环节遵循科学化、合理化原则,具体来说,停车视线范围内无遮挡物;快速路分隔带种植低矮树木(如图3);交叉口视线范围内种植高度小于1.2m树木;车行道侧向绿植种植间距约5~8m,树池净宽大于1.5m,适宜形状为方形;停车场绿化种植活动应满足安全性、分隔性需要,并且车位布设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广场绿化以广场功能、空间大小为依据来进行,绿植种植方式分为封闭式和敞开式,视情况布设林荫道、建筑小品,确保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满足交通组织要求。
.png)
图 3 快速路分隔带景观
3.5不同功能城市道路的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点,要想促进道路交通业有序运行,大大减少交通安全事故,应具体落实不同功能城市道路设计工作[6]。现今,我国交通工程类型多样,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需要在道路交通功能细分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设计方案,让设计思想通过设计实践来体现。一般来说,对高效率运输工具的通行道路优先设计,在此期间,对低效率运行车辆严格管控,以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全面保证道路车辆驾驶人员的安全性,进而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推动城市道路交通事业良性发展。道路交通主干道设计时,设计者客观分析车辆通行需求,通过精心设计辅助设施来提高道路通行率,其中信号灯、路灯、醒目标志、警示牌等辅助设施以服务主干道交通为基本目标。生活道路设计时,参照设计需求设立相应的交通标志,以便更好的控制车速、车流量,让行人在安全空间内活动,使道路交通车辆有序运行。人行道设计时,设计人员将排水系统设计工作纳入交通工程设计范围,适当控制人行道坡度,并合理制定挡土墙、水沟、雨水收集口的设计方案,使人行道设计工作合理化推进,真正满足市民便利出行、安全出行需要。
结束语: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要求逐年提高,要想更好的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促进道路交通业健康发展,应在道路交通分析方面遵循基本原则,并有效运用交通工程设计技术。随着城市扩建速度的加快,设计人员在横断面选择、交叉口设计、路段交通设计、交通景观设计、不同功能城市道路设计等方面与特色城市建设需要相结合,以此优化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效果,为城市交通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国翔.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研究[J].智能城市,2020,6(04):128-129.
[2]付晓朋.城市道路交通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2):279-280.
[3]颜艳霞.城市中道路交通和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J].大众标准化,2019(14):45-46.
[4]王腾远.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方法的完善及实践路径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8):56.
[5]唐少虎,刘小明,朱伟.基于多学科设计优化的路网交通分布式协同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9,34(09):1867-1875.
[6]苏跃江,韦清波,吴德馨.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指数的对比和思考[J].城市交通,2019,17(02):96-101.
作者简介:顾佳佳:1984.11,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河海大学,本科学历,交通工程专业,工程师,从事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