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社区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人们打造宜居空间,实现住区规划的成功转型。通过对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的对比分析,明确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要求,通过加强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使新时代社区更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并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实现公众参与,为城市居民打造和谐家园。
关键词:住区规划;参与式社区规划;城市更新
引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自有住房拥有率不断提升,而物质空间的改造只可以缓解以往社区规划中存在的矛盾。建筑及规划相关从业者的关注点逐渐从新城区的开发规划转为城市内部的社区规划。将新城区的开发规划转为城市内部的社区规划,可以实现住区规划向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变,从而提高公众参与性,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并为其营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
1.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的对比研究
1.1住区规划
城市内居民的基本生活空间即各个住区,根据住区规划能够了解城市的发展进程。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住区规划日渐科学合理,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三级空间结构和小区模式应运而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品房市场呈现出多样化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住区规划更注重居住品质的提升。随着小区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往的封闭式管理逐渐出现合理化问题。适当的开放小区有利于拓展街道空间,使人们的生活场所更加多样化,从而在人与人之间构建更加和谐的社区关系。
1.2参与式规划和社区规划
公众参与是城乡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公众能够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务中,可以缓解市民和政府的矛盾。参与式规划可以反映公众的利益需求,发挥居民的意见作用。经过多方的协调、配合,参与式规划和社区规划逐渐融合。社区中的社会关系比较抽象,主要指在共同地域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和空间作为社区的主要构成要素,使得社区中体现出人和空间的社会性、地域性。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个国家的社区规划有着不同的发展层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内广泛开展了社区建设运动,社会对民生问题加以重视,社区规划工作也全方位展开,公众对社区规划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
1.3对比研究
将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进行对比,具体差异如下:
(1)规划范畴。住区规划是从图案角度入手,探究住区的空间关系,在规划时物质空间与周围环境应保持高度的协调,从而为居民创造出新的空间。住区规划以创造和谐居住环境为目的,满足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对住区结构进行合理化安排,不断优化住区功能,无论日照间距、卫生间距,都要达到规划标准,充分考虑光热、视觉、生态以及空间等环境要求。过去的住区规划主要以物质空间为对象,随后经过社区模式、邻里单位模式、居住单元模式的发展,逐渐重视起社区规划中对社区秩序和地域空间的确立。社区内的非物质要素与物质空间保持对应,使社区氛围更加和谐。
(2)规划视角。城市空间内的住区空间占比很大,住区规划的视角侧重住区结构和大致布局,确保住区规划的系统性。相比之下,社区规划是从社会学科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人际关系,在陌生空间环境中为人们打造共同语境,推动人与人进行交流。
(3)规划周期。住区的完整规划周期一般是指从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建造完成,并以居民的入住作为周期终止。
而社区的规划周期却比较模糊,社区规划大多将已建成的社区作为规划对象,规划周期中包含了后期的建造、改造、维护等环节。
(4)规划目标。住区规划的目标是满足居民对建筑和环境的生活需求,以人为主体地位,为居民打造宜居化生活空间。社区规划以是物质空间为基础,经过合理规划使人和自然保持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并经过空间策划活动推动居民之间产生交流,使居民对生活的空间产生归属感[1]。
2.新时代住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型研究
2.1加强城市文化传承
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优秀的文明作为根基,只有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座城市才会更有魅力。因此,参与式社区的规划应当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以文化繁荣发展为规划目标,结合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同时也要得到来自社会组织的力量支持,从而使社区文化初具轮廓。随后,结合当前文化特点,提取并加工各类文化元素,创造适应性更强的物质文化载体。在参与式社区规划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赋予社区一定的文化属性,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归属感[2]。在社区规划中,经常以兴趣爱好作为载体,推进居民赋能,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学堂,在促进居民交往的同时提升居民素质。比如社区内居民自主创作社区报刊和社区之歌,或者设计属于自己的logo,并创造各类工艺品进行展示;在社区内举办“建筑师体验工坊”的活动,向居民传授关于建筑基础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知识,引导居民对社区规划有所了解,并提升其参与度。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是参与式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应正确把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首先,在社区规划中要满足参与者的环境需求,还要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缓解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矛盾。其次,居民参与社区规划活动,通过有效的手段恢复自然环境,加强对环境的有效管理,通过建立系统化的环境管理体制防止城市微生态再次受到破坏,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最后,积极寻找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矛盾的关键点,了解人地供求、生态控制、城镇建设矛盾,并提出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平衡方法,确立可实施的处置方案。社区规划的核心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区域生态安全红线,了解到迁徙廊道、生态恢复区域、动植物保护区、基本农田区域的生态薄弱性,制定保护性开发措施,实现生态区的动态平衡。
2.3以需求为导向,重视公众参与
社区规划通常以需求为导向,参与式社区的规划应当重视对网络体系的构建,可采用访谈、线上调查等渠道获得有效信息,综合把握居民需求。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程度会关系到社区规划的合理性与整体效果,目前社区规划的参与主体甚多,为了更大程度实现利益分配均匀化,保障社区规划实现理想效果,应当从规划前期就邀请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根据需求表达自我想法,并提出合理建议,使社区规划的各项内容得以完善。建设社区物质空间时,应当强调居民的使用体验,提升其满意度,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同时,在进行参与式社区规划时,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大数据分析,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着手,分析居民本质特征,并以智慧化、信息化手段进行社区的动态化管理、维护,尽可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总结:总而言之,新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大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从以往的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无论是规划范畴、规划目标还是规划周期都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的区别分析,加强对文化的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以需求为导向,重视公众参与,从而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付雪薇,刘蕊.新时代住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型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5):61-62.
[2]张幸颖.新时代住区规划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转型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01):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