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研究——以河南“乡村规划千村试点”为例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9期   作者: 王立新 张彦
[导读] 随着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阵地,乡村脱贫已成为收尾阶段工作内容。
        【摘要】随着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阵地,乡村脱贫已成为收尾阶段工作内容。2019年7月,河南自然资源厅发布《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启动“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以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从编制原则、编制基础、村域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明确了要求,科学引导“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实用性规划
1规划背景
        今年将是中国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夙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2018年,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1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2019年3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河南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方案》,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2019年7月,河南自然资源厅发布《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启动“乡村规划千村试点”工作。
2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指导思想,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长远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关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工作内容,突出“多规合一”和人居环境整治,依据《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并结合村庄特色,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3技术框架
        规划基于村民诉求和村庄发展诉求,即着眼于近期的“当务之急”,同时谋划长远的“持续发展”,采用“双诉求,双导向”技术路线,实施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从而达到“便民、富民、个体关怀,村美、村强,乡村振兴”村庄发展目标。
3.1村民诉求
        通过入户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村民生产生活所遇问题,解决当务之急,即要便民、富民,同时也注重个体关怀。通过调研,主要问题集中如下:
        (1)排水设施欠缺:当前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重新选址污水处理厂位置,避免对周围住家户干扰;补充污水管道,提升住宅排水系统;
        (2)道路亟需硬化和量化:完善道路网布局,宅间路硬化到户;增加路灯,满足村民夜间出行需求;
        (3)留守人员活动设施匮乏:满足留守儿童及老人设施需求增加儿童及老年使用设施;
        (4)宅基地问题突出:满足宅基地分配需求,厘清确权宅基地,适当预留宅基地,满足村民后续建房需求。
3.2村庄发展诉求
        随着国土整治与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不断推进,村庄发展内涵更为广泛和深入,谋求村庄可持续发展,既要实现集体用地的集约利用,又要完善农业设施,实现产业振兴,坚持生态优先,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实现“村美、村强,乡村振兴”发展诉求。
        (1)国土整治:整理优化闲置住宅、空闲地以及废弃地;完善农业设施,提升耕地使用效率;
        (2)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治理河塘生态基底,加强截污和生活污水处理,提出保护与管控措施;村庄环境整治,整治主要入口及道路两侧环境;
        (3)三产融合,增加就近就业岗位,夯实产业基础,吸纳无地农民,增加收入途径;
        (4)因需而补,因用而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完善设施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维护成本。
        图:技术路线示意图             
4实施路径
        依据《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主要从村域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四线划定、生态修复四个层面落实村庄规划编制内容。
4.1划定三区空间
        (1)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是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国土空间,同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进行刚性控制。
        (2)农业空间:农业空间是指村域内适合耕作和发展农业的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功能,同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3)建设空间:建设空间是指村域内允许进行建设的区域。


4.2建设用地整治
        立足内涵发展的村庄土地整治和存量用地更新,是村庄建设用地整治的基本路径,由于村庄建设用地的使用的粗放,亟需梳理村庄存量用地,通过建设用地指标的转换平衡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指标的不均衡,既满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需求,同时也能使得闲置村庄建设用地变废为宝,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目前新增村庄建设用地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村庄设施升级和健全;
        (2)过境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的建设;
        (3)现代化农业加工设施的建设。
4.3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1)土地平整与土壤改良
        结合土地流转后大田块耕作要求,以田间道、骨干沟渠进行骨架田块划分,适当归并田块,减少小田块、尖角地等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田块。土壤改良包括三部分内容:土地深翻、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
        (2)灌排和排水工程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问题,为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回收利用管灌余水、满足局部时段的灌溉需要,在项目区地形适宜处修建坑塘(主要是对现状坑塘的清淤扩容)拦蓄地表径流和灌溉余水。
        排水工程主要包括现状沟清淤、规划新建斗沟等。
        (3)田间道路工程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新建田间道路、现状硬化路拆除重建工作。
        (3)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工程
        规划在田间主道旁种植护路林,护路林种植原则为田间道两侧各种植1行,结合林业部门及当地意见树种选择大叶女贞、栾树、皂荚、冬青,株距4m。
4.4四线划定
        (1)生态红线
        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a.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范围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b.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c.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废基本农田。
        (3)建设用地控制边界
        在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外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a.不得私自搭建任何永久或者临时建筑;
        b.未经批准,不得进行任何建设活动。
        (4)水域坑塘蓝线
        在水域坑塘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a.不得私自搭建任何永久或者临时建筑;
        b.任何建设行为不得占用水域坑塘蓝线。
5结语
        作为规划体系中最为基层的村庄规划伴一直在规划实施中存在不足和局限,从新农村社区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从大拆大建的规划范式到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是中国规划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乡村规划体系也不断成长和成熟,未来村庄规划也将越来越侧重于一下几个方面:
        (1)用地优化:促进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实施“增减挂钩”政策,切实解决乡村建设发展的用地制约;
        (2)产业复兴:以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打造产业联动模式,促进村庄产业功能拓展与业态延伸;
        (3)人口回流:逆转村庄空心化的发展趋势,吸引返乡创业人群和外地游客,以人才振兴带动村庄复兴;
        (4)文化活化:挖掘村庄文化创意,提炼村庄的文化符号,打造村庄特色文化品牌。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王立新,男,汉,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空间规划研究。
        第二作者:张彦,女,汉,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