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龄化社区的规划探讨——以汉中兴汉新区十号社区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9期   作者:季长琛
[导读] 本文以汉中兴汉新区十号社区为例,通过分析项目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对全龄化社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全龄化社区规划的方法及要点。
        摘 要:在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中,代际差异化愈发明显,因此需要为城市市民提供完善的社区结构和健康的终身环境,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龄化活力社区。本文以汉中兴汉新区十号社区为例,通过分析项目规划设计中遇到的难点,对全龄化社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全龄化社区规划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中国社会;全龄化社区;规划探讨
1引言
        当前中国受到二胎政策的鼓励,儿童的数目激增,与此同时老龄化人口也呈瑞增之势,截至202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18.1%;社会群体中的弱势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的老年人口和低龄人口逐渐构成了全龄化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因此全龄化社区建设愈发受社会各界所重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社区空间建设中的兼容性与中立性也受到了挑战,代际差异化在社区中需要规划者着眼于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生活空间,从社区的整体区域性寻求差异性的共存。在同时也需要平衡好各个年龄段居民的利益,充分考虑老龄人口及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功能齐全的社区配套。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全龄化社区的建设现状,结合汉中全龄化社区的项目经验,从全龄化社区的规划布局、设计要点等方面做简要探讨来寻出设计方法。
2全龄化社区的概念与主要特点
2.1全龄化社区的概念
        全龄化社区能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体的需求,借助于完善的社区结构,使得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针对于老年人更能够打破传统居住环境的局限,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情感体验,让老年人能够满足生理便利的同时得到更加友好型的服务。
2.2全龄化社区的功能布局及特点
        全龄化社区因包含各类人群,其功能布局通常由普通住宅组团、养老组团、公共配套组团三部分组成。其公共配套组团应设置在社区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的提升服务半径,辐射周边组团,同时也利于对不同的老年人进行空间隔离、分类照顾。
        目前,我国的全龄化社区建设运用较多布局形式为中心式组团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使养老年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配套设施,形成老年人的健康交流社群;总的来说,全龄化社区应该有完善的社区结构及健康的终身环境,使其居民拥有更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实现“少有所求、壮有所需,老有所乐”。
3国内外全龄化社区案例分析
        目前,世界各地仍未有真正形成代际融合的全龄化社区,我国应大力发展旅居、康居市场,试图找到最适合当下国情的全龄化社区规划。
        日本港北新城提供了符合家庭亲情理念的老年住宅模式。居住产品包括老年之家、租赁式老龄住宅等。新加坡乐龄公寓一般设在市区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提供了不同的居住产品及生活配套。
        国内也逐渐出现了较为成功的运作案例,如北京太阳城、杭州绿城蓝庭、昆山绿地21城孝贤坊、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等,但距离本研究所提出的全龄化社区仍有一定的差距。
        总而言之,全龄化社区之全,首先能接纳包含全部年龄阶层的人群;其次在于正确的社区空间布局,实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各安其所;之后再借助高新智能的平台和手段,进一步提升各年龄层人群的生活品质。
4 汉中兴汉新区全龄化社区规划思路
4.1规划使命
        汉中十号社区位于兴汉新区东翼片区,紧靠兴汉胜境旅游景区,区位条件及生态景观较为优越。本项目以汉文化体验为线索,营造一个集汉代雅集文化生活方式与现代美学生活方式于一体的全龄化示范样板社区。
        为将本项目打造成为汉中顶级的国际全龄化社区,营造有品质的汉文化体验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社区空间,在设计中规划的核心命题是如何使设计结合自然、利用资源;在使社区传承其特色下,提升居住、配套和街道生活的品质及价值,这便是我们这个项目的使命。
4.2总体构思和用地布局
4.2.1总体构思
        高品质全龄化健康社区的生活及文化氛围是当前社区开发所普遍缺乏的,而这正体现着品质建设的内涵,也正是此次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追求的。项目以全龄化社区、艺术化社区、科技化社区为总体定位,以打造全龄化标杆社区为首要目标。项目突出文化、产业、居住产品的特色差异,引入科技智慧系统,植入丰富的汉文化元素,与国内知名医养机构合作,构建一个面向健康生活的全龄化社区,以社区的名义重新定义“豪宅”。
4.2.2用地布局
        本全龄化社区总体布局是围绕丝绸之路景观带构建社区商业中心及社区邻里中心。通过向两翼延展:运动健身+少儿教育+社区颐养+文化休闲,构建层级有序、相融共生的生活网络。
        根据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本项目的定位。在本项目的总体规划中要考虑布置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类型。围绕东翼核心区生活中心和滨水景观带,北侧一号地块布置小区高层区及健康中心,二号地块布置高层住区和社区中心,三号地块布置低层生活区和运动中心;中部四号地块布置低层生活区,南部五号地块布置多层叠拼住区和邻里中心、教育中心。围绕社区规划一个城市公园,一个运动公园和五个社区绿地以及滨水开放空间,整体构成一个高层次的全龄化社区。
4.3多样化的居住产品
        全龄化社区作为未来城市重要的养老社区模式,应与普通社区相同。养老住宅人口应控制在社区总人口的5%-15%为宜,面积以小户型(60-90平方米)为主力户型。

全龄化居所主要服务活力型、生活自理型、辅助生活型及护理型老人;本规划对四种不同类型的老人设置了不同的居住产品。
        活力型老人的住户类型与普通住房类型一样,适合家里孩子已经长大的家庭;自理型老人对应适老化住宅,其老年群体希望尽可能独立生活,住宅形式大部分为公寓,附近需设有配套设施;辅助生活型老人由于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需要特殊照顾(如行动、服药、洗澡等),住宅为其配置传统护理机构或带护理服务的小型住宅;护理型老人虽然身体不错但有严重的认知障碍,配以传统护理机构或小型住宅为主。
4.4完善的配套设施
        在全龄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与空间环境,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构建各年龄段居民的社交平台,满足各年龄段人群的学习的需求,让社区居民能够在社区内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享受娱乐与分享娱乐相结合的社区生活。在当前的社区生活中,老中青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不同的生活需求,往往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探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有限的公共空间,例如康体中心和教育中心,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导致了公众活动空间会产生相互的干扰。
        基地设有社区中心、健康中心、运动中心、邻里中心和教育中心五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中心主要设施为超市、便利店等;健康中心主要设施为社区健身中心、保健理疗等;运动中心设施为室内运动场馆、健身房等;教育中心设施为幼儿园、早教、休闲驿站等;邻里中心设施为农贸市场、社区食堂等。
4.5健康的人居环境
        项目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策略反应出“生态学”的健康框架。总体景观由一渡口一带和两公园统领并展开。本项目规划以城市公园、运动公园以及滨水景观带绿地与沿街线性景观绿化为设计线索,并通过各种建筑及景观的设计手法,以“点、线、面、环、楔”相结合的形式,将公园绿地和居住邻里绿地等绿地有机整合为一体,结合道路、步道、水系将各类绿地联系起来,相互衔接,组成形成绿色网络。
        在社区中,也可以充分的挖掘小微空间进行更新活化,例如可以开辟社区的花园、社区的菜园,既可以成为老年共用的花园,也可以成为小学生观察的一角,满足不同年龄层段的交流与休闲需求。
4.6强烈归属感的文化信仰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社区辨识度,增添生活情趣,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社区文化的挖掘可以从社区自身的发展历程入手。本项目充分解读了汉中文化名人——张鲁、张衡,以张鲁、张衡文化思想、生平事迹、理论著作等文化资源为基础,我们从这个文化中提取场景特点、文化元素,对其文化传统进行活化、转化、物化,通过文化之路、文化斑块、文化组团的形式进行文化演绎;反馈到小区的景观及小品等设计中。
4.7便捷的交通系统
4.7.1车行交通
        整个地块四周临路,具有较好的外部交通环境。基地内部按地块各自形成主要车行道路,采用有限人车分流。低层住区采用尽端式道路通至每家每户,满足高端住区住户的驾乘享受和私密要求。多高层公寓社区采用人车分流模式,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车行主要由位于主入口两侧的地下停车库出入口进出,地面留有消防通道,平时为休闲步道。
        以上各机动车出入口距十字交叉路口都大于70米,满足交通安全和顺畅需求。
4.7.2步行交通
        社区步行系统除依托社区商业中心和城市休闲公园群及周边干道两侧的人行道外,主要沿丝绸之路景观展开;步行道路覆盖整个社区,实现道路通达性和配套服务的步行可达,形成具有活力的步行道路体系。
4.7.3停车系统
        低层住区采用地面停车,多高层公寓社区采用集中式地下停车。依据兴汉新区控规要求:沿街商业停车配比按1.2辆/百平方米计算,配套公共建筑停车配比按0.8辆/百平方米计算,低层住区停车配比按1 3辆/百平方米、多高层公寓停车配比按1. 0辆/百平方米计算。其中,低层住区和多高层公寓停车位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非机动车停车数量按规划要求:低层按0. 5辆/百平方米配置,多层高层建筑按2.0辆/百平方米配置,商业按5.0辆/百平方米配置,其余公建按0. 5辆/百平方米配置。多层,高层公寓楼非机动车停车位都设置在地”下室,低层住区和小镇商业等非机动车停车位结合楼宇间停车。
4.8运营模式
        全龄化社区规划的推进,需要规划师、开发商,组织者等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协作,进行综合性的运营模式。机构联营,租售结合。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高效率的配置完善多种模式的开发,有效的创造共享利益。
5结语
        总而言之,全龄化社区的规划与实践的推进,可以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口及其家庭的生活需求。在今后的规划研究中,需要对全龄化社区代际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打造更完善的全龄化社区,从而满足各年龄层段客群的生活需求。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全龄化社区的成功案例,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汉中兴汉新区全龄化社区项目的规划进行浅陋分析,希望能从中摸索出规划此类社区的一个大致方向,最后也希望本文能对中国全龄化社区的规划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慧蓉.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高龄友善社区构建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7.
[2]殷洁,彭仲仁.积极老龄化:美国活跃退休社区对中国养老社区建设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7(06):129-135.
[3]李丹.“中国梦”背景下的社区文化建设[J].《共产党员:上半月》,2015(2):14-15.
[4]张译之;.积极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建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No.195(03):138-140.
[5]蔡慧.浅议老龄化背景下中国护理社会救助的建设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