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我国的建筑行业逐渐兴起。建筑工程的坚固性和实用性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是保障工程稳定性的关键。施工单位要重视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管理,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保障主体结构施工质量,为整个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主体的结构,对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工程的建设阶段中,需要结合技术的核心的,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技术进行应用。在目前的工程建设中,无论是商用建筑还是民用住宅,主体结构的稳定性都是建筑在建设与使用中人们的关注点,需要对此给予更多重视。
1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特点
1.1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复杂
在现在的建筑中,其不仅建设体积更大,其要求也更高,所设计的工艺技术也更多,且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属于现代化建筑的工程建设,应用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都较为现代化,因此,对这部分施工要点的要求与传统建筑有着诸多不同。在当前的建筑施工建设中,建造的技术尤为复杂,其中对其测量放线、设计高层模板,并建立相应的建设体系,这些都是目前较为重要的关键技术。
1.2工程量大、工期长
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往往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而且其工程量也不是以前的建筑所能比拟,所以需要更长的工期。此外季节的变化也影响极大,例如冬季、雨季、夏季期间恶劣自然天气带来的施工困难,都会增加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难度,使正常的作业流程增加了不确定性,对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都是很大的挑战。
2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过程
在进行建筑主体结构时,每个施工方都会对相应的建筑做出方案,以提升施工时的进度。(1)在进行施工初始,专业的人员会进行地址的测量以及地质的勘探,在结合所要建筑的建筑种类,高度等情况做出对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最佳方案。也会对建筑主体结构的使用材料进行预估与确定。(2)在经过专业人员的测量后,施工人员会在根据专业的图纸以及测量的精确数据进行开槽,以及用钢筋等材料对建筑主体结构的地基框架进行绑扎。这样一个初步的建筑主体结构地基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建筑主体结构地基框架的准确性。(3)在确保地基框架的准确后,安装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模板,随后施工人员要进行混凝土浇灌,将混凝土注入到框架中。然后混凝土压实,凝固后施工人员进行模板拆除,同时对建筑主体结构地基的混凝土进行护理。(4)在地基完成后,施工人员就要进行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与建筑地基的过程相似,首先进行对主体框架的钢筋绑扎,建筑模板的安装。然后按照设计人员所要求的建筑主体结构的厚度进行混凝土的注入。待混凝土凝固后拆除建筑模板,进行建筑主体结构的养护。
3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的技术
3.1测量技术
在开展建筑施工工作之前,施工人员需要到施工现场进行勘查工作。而勘查工作也是需要一定技巧的,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对路面的水平度和垂直度进行测量。并应当勘查自然地基是否存在软弱土质层,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施工建筑的平面图纸和立体模型。详细分析出建筑结构的具体数据,包括长度、宽度、墙体厚度,各结构之间的夹角度数等等,这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前提。最后,施工单位还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测量放样的工作,将主结构的具体位置信息标注出来,以降低结构安装的误差。
3.2土方开挖与回填
第一,挖方施工。
先选取全站仪将线路中心线控制桩打出,根据设计横断面将开挖边线放出,并通过白灰线进行标示,通过挖掘机与推土机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工作范围内路表清理工作,如开挖路段部分位置机械施工难度大则可通过人工方式施工,并通过自卸汽车将废弃物向弃土场、垃圾场运送。 第二,填土施工。回填施工前,选取挖掘机与装载机进行取土,利用自卸汽车向填筑区段运送,粗平时一般选取推土机、精平时则可通过平地机进行施工,松铺厚度通常在30厘米以上,可利用洒水、翻晒等方法对含水量加以控制,特殊情况下,在最佳含水量-2%到+2%范围内有效控制其含水量。通过振动压路机与振动光面压路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碾压施工。“先慢后快、先边后中”为碾压施工的原则。为保证边缘具有良好压实度,各侧填宽必须在设计宽度30厘米以上,并进行多次碾压。
3.3钢筋工程施工
在建筑工程的建构中,钢筋工程的实施能够决定工程中墙体、房梁结构以及支持立柱的稳定程度,这是建筑施工地面施工阶段的关键。混凝土与钢筋共同应用的方式,能够使得混凝土的稳定性得到保障。在施工中,要关注材料的选择问题,对混凝土的质量、钢筋的质量、钢筋与混凝土的混合应用效果等进行关注。在钢筋的选择上,需要对钢筋的结构方式、尺寸规格等进行检验,并且重视对钢筋的标识、保存等工作,避免在钢筋的应用过程中,出现应用错误的状况。钢筋在相互连接的施工中,要考虑不同部位钢筋之间存在的差异,灵活的根据钢筋的规格,选择冷压连接或者搭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在钢筋水平受力时,可以采取冷压连接的方式。在进行钢筋绑扎的过程中,需要对钢筋的长度进行关注,避免捆扎过于密集或者稀疏。在完成绑扎之后,要观察钢筋的绑扎状况,为下一阶段的施工做好准备。
3.4模板工程的施工
模板工程的施工,是为了保持混凝土浇筑的稳定性而采取的施工手段。在模板施工中,要注意模板的材料以及模板本身的质量,一旦模板不能够起到预想的支护作用,模板的应用价值就会降低甚至会影响工程的整体建设状况。一般情况下模板施工,要根据不同的混凝土浇筑位置,选择不同的模板材料。对于柱体,通常采用钢质材料曰对于构造柱则采用竹木模板曰对于梁体和屋面等应采用竹胶板。要点主要体现在模板的支设和拆除上,其中,模板的支设或搭建的过程中,要使低端平齐,防止混凝土出现流失现象。在模板的拆除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便是确保混凝土的强度符合工程施工标准,当混凝土强度超过设计强度的一半,则可进行大部分模板的拆除工作,当混凝土强度完全符合标准,且在确保不会使混凝土的边角和棱等受到损伤后,才能将模板进行完全拆除。
3.5混凝土浇筑技术
混凝土浇筑采用分段、分层和分次的方法进行,一般先对构造柱进行浇筑,然后浇筑圈梁和板。采用泵送的方法输送混凝土,对柱浇筑以前,先在底部使用标号与混凝土相同的砂浆浇筑30-50mm。梁板的浇筑应保持连续,不允许设置施工缝。为保证板面的标高,需双向设置钢筋,将其作为标高控制的基准。圈梁和板的浇筑宽度应依次推移3m,用于保证浇筑的均匀性,接缝要在混凝土达到初凝后进行,振捣在浇筑的同时进行,振捣时应防止漏振,此外要注意楼板处的振捣应使用平板振捣装置,这样能有效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浇筑时要经常性钢筋、模板及支架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移位和变形,则应马上停止浇筑,同时在混凝土凝结之前完成修整。
结语
在建筑主体工程结构工程的建设中,需要给予工程建设更多的重视,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不同阶段的施工等展开有效的管理,采用正确合理的施工 技术,并切实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以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山.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45):75-76.
[2]徐阳.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12):127.
[3]汪玲玲.浅析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及施工涉及的问题[J].工程建设,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