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不断增大,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轨道交通已成为各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而线网规划是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序进行的基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尤为突出。
关键词:城市轨道;规划;城市发展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规模和覆盖面不断再上新台阶,在推进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运营的实践中,对如何处理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阶段的高强度资金需求、有限的运营票务收入和对城市的长远社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显著的成本效益时空差,统筹实现高造价、高运量、高成本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系统与城市协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1、实施背景
为解决科技计划多头申报项目、资源配置“碎片化”等突出问题,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在优化科技计划布局时,将近百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国家级科技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遵循研发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将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以及有关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等,进行整合归并,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该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及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1]。
2、线网规划的探索
在改革开放前,全国只有北京对轨道交通网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后首批特大城市启动建设地铁的高峰期,结合各个城市的第一条线路设计,对换乘站点和相关线路进行了定性的规划研究。而全国首个系统科学开展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则是1998年开展的《广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该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结合广州同期开展的交通规划研究和珠三角城市群规划研究,考虑人口出行特征和区域联动发展,采用交通模型预测等多角度比选,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第一样本。进入21世纪,线网规划工作进一步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项目立项审批依据,广州、武汉等城市开始明确以交通导向开发。2018年以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启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践随即展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GB/T50546)》于2009年出台实施,并于2018年完成修订,最新版规范既聚焦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精度要求,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线网与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的协调性、城市轨道交通快线等新关注点提出了技术规范[2]。
3、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的措施
3.1、系统性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并非独立存在的,无论是在运行区间或服务行为上都与传统的普速轨道有所联系,所以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系统性原则,应该以更加具有全面性的眼光和思路来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使其既可以与原有的交通线路相融合,又要做到互不影响,确保相邻或相交的交通轨道都可以正常运转。
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更改性,在今后城市规模发生变动时可以顺应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张,逐步形成轨道交通快线串联成网、普快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此来保障人们出行和城市发展的需要[3]。
3.2、城市轨道交通和“互联网+”的联系被进一步深化
第一,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进行信息整合,可以使用“互联网+”中的大数据技术,其既能够保障一体化,使数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能够考虑到不同用户之间的差异性,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是展开一切工作的关键。但是,在现实工作过程中,由于其数据并不是实时共享的,导致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对于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改变目前的现状,达成信息及时共享的目标。将互联网应用到城市交通轨道中,能够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其为决策的开展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并且,互联网的信息整合并不受部门的局限,可以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比如说地图软件可以通过数据为群众规划交通路线,使群众的出行更加便利,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第二,当前的数据采集方式过于单一,存在着局限性,以交通管理数据作为例子。虽然采用了路面非接触式交通信息采集装置来进行信息采集,但是由于其会受到气温和光照的影响,导致采集的数据存在着一些偏差。所采用的外场设备采集设备以及移动互联网数据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为此要将各种方式进行结合,使其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为深化城市轨道交通提供支持[4]。
3.3、面向绿色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模式总体框架
在线网层面,要全面体现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方向,促进城市空间和轨道线网的精明增长。一是适应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新举措的要求,以自然资源的集约紧凑利用为前提,抓住高质量经济发展支撑和更高品质的居住就业通勤服务两条主线,做好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和线网引导建设并重,做好空间安排和建设时序匹配,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浪费与投融资风险。二是深化对城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并结合新技术手段,更精细化预测客流分布特征,做好制式、换乘、接驳等协同安排,提升服务水平,促进精细化、品质化、高效化的出行体验。(2)在线路和站点层面,要以人本、智慧为导向,提升沿线开发绩效。一是要形成功能均衡的发展走廊,在综合开发构建新产业、新居住空间的同时,重视支撑城市有机更新和功能活化;二是加强互联互通和可达性集成管控,更多探索与绿色智慧技术、新经济业态契合的空间营造模式,提出轨道上未来城市的中国解决方案[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在我国刚刚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技术的选取与应用或是快线是否需要贯穿城市中心都存在些许争议,还因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的争论结果。所以我们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适当地吸取国外的成熟经验,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为群众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提升国民幸福感,并为社会经济增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孟永平.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引导下的组团城市用地发展模式探索——以厦门市为例[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11):1-6.
[2].杨传堂主持召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座谈会:坚持目标导向服务好交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2019,34(06):16.
[3].刘小明出席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论坛时要求:持续提升安全服务水平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2019,34(06):21.
[4]郜洪民,陈宁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铁道通信信号,2019,55(S1):130-136.
[5]罗毅.基于城市新型轨道交通的发展适应性研究——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宜宾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06):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