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GIS空间分析对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中心由西向东转移,即由荆州区向仙桃、潜江、天门三个地区转移。出现北部高于南部,东北高于西北的不均衡空间形态,切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将江汉平原15个县市经济发展分成三种类型,即第一产业拉动型、第二产业拉动型、第三产业拉动型。(3)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对江汉平原县域人均GDP和综合经济水平进行分析,江汉平原各县市人均GDP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完全处于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积聚,即人均GDP较高的地市具有相互积聚的空间特征。
关键词:江汉平原、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引言
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是我国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分高度关注的课题。国内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多,吴丽等对浙江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1]。乔旭宁等对近25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及关联性进行了分析[2]。宋萍运用ESDA方法对福建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3]。王琦对区域产业集群和区域空间耦合度进行了深入研究[4]。熊微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5]。李建豹对甘肃省县域经济时空变动进行了研究[6]。周春山对广东省县域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7]。孟德友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8]。张晓斌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9]。钟业喜对红三角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10]。覃成林对县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以黄河流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1]。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由长江和汉水冲积而成的一个平原,其范围西起枝江,东抵武汉,北达钟祥,南隔长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并与之合称为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并没有确切的行政边界,本文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将当阳市、枝江市、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荆州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洪湖市、监利县、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15个县市为选定为研究范围。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种植基地和棉花基地,但本区经济发展相对全省而言并没有体现出地域优势与自然优势,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区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差距较大。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主成分分析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通过SPSS17.0中文版软件,将2002、2005、2009、2013年数据分别录入,利用分析中的降维和因子分析方法,设置好相关参数,得出历年分析结果,输出分析结论,进行空间分析。
(1)指标选取
本文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为县域经济,二级指标为经济规模、经济质量、经济投入、发展潜力等方面。三级指标为GDP、财政收入、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人口数量、国土面积等方面。
表5-1 指标体系表
1.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1)全局Moran’s I指数
全局Moran’s I指数通常用于研究观测变量在这个区域的空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及其差异性,其公式为:
(1)
式中:为研究区的空间单元数,、分别为空间为、空间单元的观测值,为观测值的均值,为空间权重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之和。
(2)局部Moran’s I指数
局部Moran’s I指数可以用来揭示研究区域内不同空间单元属性之间的异质性,其公式为:
(2)
式中:、分别为、空间单元观测值的标准化值,为空间权重。
(3)局部关联指数Getis-Ord Gi*
局部关联指数Getis-Ord Gi*常用于分析观测值在局部空间上的积聚程度,可以进一步测度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其公式为
(3)
为便于分析,对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式中:和分别为的期望值和方差,为空间权重。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03-2014年)》、《湖北年鉴(2003-201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1年)》、湖北省统计局统计公报(http://www.stats-hb.gov.cn/)以及各地市统计局统计公报。对2002-2013年湖北省江汉平原各县域经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梳理,对部分数据采用标准差方法进行了标准化。
地图数据来源于湖北省行政区划图栅格文件,利用GIS对栅格地图进行矢量化,地图坐标信息通过Google earth软件进行相应定位,均匀选取了7个坐标点,确保地图配准标准化和准确度。
2 结果分析
2.1 总体空间差异
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中心由西向东转移,即由荆州区向仙桃、潜江、天门三个地区转移。出现北部高于南部,东北高于西北的不均衡空间形态。
2002年江汉平原县域经济总体空间格局由北向南降低的空间格局,呈现三级阶梯的空间形态。2005年江汉平原县域水平进一步分化,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的空间格局。2009年江汉平原县域经济仍然呈现北强南弱的空间格局,但北部经济空间格局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格局。2013年江汉平原县域经济仍然呈现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经济空间差异不断缩小。
图1 2002、2005、2009、2013年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图
2.2 空间聚类特征
聚类分析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征性研究个体分类的方法。聚类分析的原则是同一类中的个体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个体差异很大。在分析区域经济差距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区域经济发展相识的区域归为同一类,对具体的指标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研究各区发展特征,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本文对江汉平原15个县市综合经济水平测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综合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所得结果,进行进一步综合归纳,将江汉平原15个县市经济发展分成三种类型。
2.3 空间自相关特征
表2显示了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2002-2013年Moran’s I指数演变过程。对Moran’s I指数的检验假设在正态分布假设的基础上,由表中数据可见统计量总体比较显著。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呈现以下特征:2002年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Moran’s I指数为负数,说明2002、2005年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具有负相关性,2009、2013年两年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Moran’s I指数为正数,说明这两年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2002-2013年,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Moran’s I指数不断增长,说明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空间正相关不断增强。
2002年 2005年
2009年 2013年
图2 不同年份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综合水平moran散点图
通过比较位于四个象限的地区变化情况,发现江汉平原县域经济空间演变呈现以下特点:
(1)高高类型在空间上积聚趋势稳定。仙桃、天门、潜江成为高高类型中最为稳定的三个地区,当阳市则从2005年后一直位于高高类型,荆州区、应城市则仅在2002年位于高高类型。
(2)高低类型并不显著,2002、2009年为无;2005年为应城市、荆州区,2013年为枝江市。
(3)低高类型也不显著。2002年、2009年无,2005年为枝江市,2013年为荆州区、应城市。
(4)低低类型较为稳定。洪湖市、江陵县、监利县、松滋市、石首市、云梦县一直位于此类型。
总的来说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位于东北的天门、潜江、仙桃综合经济水平较高,并较为集中。位于南部的洪湖市、江陵县、监利县、松滋市、石首市等地区综合经济水平较低。空间分布区域稳定。
3 结论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江汉平原县域经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江汉平原各县市综合经济总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中心由西向东转移,即由荆州区向仙桃、潜江、天门三个地区转移,出现北部高于南部,东北高于西北的不均衡空间形态,切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对江汉平原15个县市综合经济水平测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综合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所得结果,进行进一步综合归纳,将江汉平原15个县市经济发展分成三种类型,即第一产业拉动型、第二产业拉动型、第三产业拉动型。(3)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对江汉平原县域人均GDP和综合经济水平进行分析,江汉平原各县市人均GDP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完全处于随机状态,而是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积聚,即人均GDP较高的地市具有相互积聚的空间特征。
参考文献
[1] 吴丽;刘霞;吴次芳.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化实证研究与R/S分析.[J]经济地理.2009,(2):220-224+243.
[2] 乔旭宁;杨德刚;鲁鹏;杨永菊;张豫芳.近25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及演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4):616-623.
[3] 宋萍;洪伟;吴承祯;李小蓉.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06-411.
[4] 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145-149.
[5] 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2):224-230.
[6] 李建豹;白永平;罗君;黄永斌.甘肃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390-395.
[7] 周春山;王晓珊;盛修深;刘艳艳.1990年代以来广东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27-32.
[8]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基尼系数的河南县域经济差异产业分解.[J]经济地理.2011,(5):799-804.
[9] 张晓兵;王美昌.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演变的空间统计分析.[J]经济地理.2011,(10):1599-1603+1617.
[10] 钟业喜;陆玉麒.红三角经济圈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4):568-573.
[11] 覃成林;李敏纳.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0,(10):1780-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