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车时代的到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街道的规划建设,往往“以车为本”。不仅交通性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如此,就连生活性的城市次干道、支路也忽视了服务市民的公共空间属性,街道缺乏活力,远离市民的日常生活。本文就如何塑造充满活力的街道,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活力、街道、塑造
1、现状街道缺乏活力的原因分析
我国在过去的近30年来,由于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发生交通拥堵现象。新建街道往往是“以车为本”,在努力增加道路宽度的过程中,而忽视了道路网密度,过分重视干道建设、忽视支路建设,致使道路尺度越来越大,“宽马路、大路网”成了大多数城市道路布局形式。相反老街道在规划建设当时,交通还是以慢行交通为主,为市民考虑的较多,较为有活力。“宽马路、大路网”的街道布局方式是街道缺乏活动的主要原因,存在以下很多弊端。
1.1可达性差、出行距离长
在过街设施不足的情况下,相同的起讫点,“宽马路、大路网”的条件下行人和自行车的走行距离,要比“窄马路、密路网”
条件下走行距离更长,可达性低,不利市民步行出行。
1.2车行道过宽、安全设施不健全、行人过街困难
“车本位”的大空间思想,往往街道控制红线过宽,增加车行道的宽度、人行道较窄,且车速行驶速度较快,保护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设施不足,人行过街困难,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大尺度的交差口,信号灯周期一般较长,行人和自行车过街需等待更多时间。
1.3公共交通渗透不足,公交覆盖率低
在“宽马路、大路网”这种大尺度条件下,公共交通通达度低,很难提高整个公交系统对城市的覆盖水平。通俗来说,公交站点距离住宅较远,居民需要走较远的路乘坐公交车,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更方便,小汽车使用频率增高,更加剧了交通拥堵。
1.4道路绿化和小品不完善
街道绿化不完善,很多绿化只注重形式美,忽略使用功能。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小品设置不全,不适合人员停留交往和休闲活动。
2、增强街道活力的几种方法
慢行交通是街道活力的源泉,为慢行交通创造良好条件,才能增强街道活力、聚拢人气。措施如下:
2.1贯彻“窄马路、密路网”布局原则,利于绿色出行
“窄马路、密路网”具有通达性高、连续性好,转弯半径小;利于限制车速,走行距离短;行人、自行车可达性更高的优点。道路规划应积极贯彻“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街区路网结构,道路红线宽度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控制。提高城区平均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注重街道空间尺度的适宜性。
2.2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
(1)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减少机动车道的宽度,有条件的话留出非机动车道或自行车专用道路。增加人行道宽度,保护人行和自行车交通路权,促进街区生活,增强街道活力。
(2)优化道路交差口设计,减小转弯半径,拓宽交叉口人行步道,可适当增加交叉口红线宽度。
(3)合理配置路边停车设施,方便停车。增加道路绿化面积,道路绿化既要满足防尘降噪要求也要兼具休闲功能。
(4)促进街道生活,增加提高街道活力的积极空间。
2.3开放超大街区、打通微循环
(1)打破超大街区的封闭管理形式,将内部道路变为公共道路对外开放。如开放困难较大,可以考虑先对公交、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向社会开放。
(2)打通城市的断头路和丁字路,增加路网的联通性,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3)利用城市公园、绿地、滨河开敞空间里的道路,向人行和自行车开放。
2.4完善道路安全实施,利于绿色出行
(1)设置港湾式公交站点,完善人行过街设施,但不应以此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局部路段道路红线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宽。
(2)增加交通稳静化措施。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措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控制过境交通流入,改善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
(3)加强交通管理措施,通过制定详细的交通管理措施,提供适于居民生活的环境,如设置路面标志、速度监测装置等。
(4)规划建设连续慢行交通系统,保证行人和自行车使用者的安全。
2.5提高街道中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空间尺度适宜性
(1)公共设施的便利性。人是街道空间的使用主体,而街道中的公共设施是否便利,规划是否合理对市民活动频率与活动时间带来很大影响。
(2)空间尺度的适宜性。空间尺度是构成街道空间的主要空间要素,给人带来心理和视觉上的感受,设计尺度适宜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能激发市民的活动欲望,并促使人们在其中停留的时间更长。
3、结语
从现有的“宽马路、大路网”到“窄马路、密路网”,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突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约高效的时代要求。同时这些观念的转变,也必将促进城市街道品质的提升,营造出真正具有活力的宜人的城市街道空间。?
参考文献:马丽.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J].《现代园艺》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