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分析及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9期   作者: 杨玉丹
[导读] 高中数学学科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非常显著,学困生队伍庞大。学困生学业水平偏低,而且长期表现不出进步的倾向。面对这一现象,要求教师提升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使之更加适应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墨江第二中学  云南 普洱  665000
       
        高中数学学科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非常显著,学困生队伍庞大。学困生学业水平偏低,而且长期表现不出进步的倾向。面对这一现象,要求教师提升教学活动的灵活性,使之更加适应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鉴于此,本文拟在分析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基础上,探讨实现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分析
        高中数学学科中学困生多的现象,具有复杂的成因,学生面临着多种学习障碍,致使他们渐渐与常规的教学活动脱节。
        (一)知识结构断层
        学困生的基础弱,导致了知识结构的断层,学生难以适应统一化、同步化的教学活动。教育实践表明,许多学困生基础知识弱的问题早在初中就已形成。例如,要判断以下问题:函数 , 与函数 , 是否是相同的函数?虽然二者表示相同的数学意义,但是学困生只观察符号形式,会认为它们并非相同函数,表明学生在初期接触函数知识时,就没有理解它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不当
        是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学习效果偏低。[1]在听课方法方面,学困生常常单纯地抄录教师笔记,缺少思维参与,难以捕捉到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方法方面,机械记忆定义、原理和公式,在做题方面追求数量,而不能举一反三,缺少反思错误、总结知识漏洞的意识;在思维方法方面,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欠缺。
        (三)缺少学习信心
        非智力因素也是学困生学习障碍的一部分,很多学困生都缺少学习信心,主观上认为“我不行”。由于学业长期停滞不前,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内心具有很强的挫败感。一些偏科型的学困生,则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数学这门学科。自信心的缺失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反过来更“强化”了学生后进的状态。
        二、促进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障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升教学活动对学困生的适应性,促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转化。
        (一)分层教学,区分难度差异
        开展分层教学,是应对学困生问题的应有之义。学困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基础都比其他学生弱一个层次,教师应针对他们的学情组织特定的教学内容。[2]   
        例如,高一“分段函数与映射”部分,要求学生从“映射”概念的角度理解函数,但是学困生的理解能力达不到这个层次。因此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分层问题,面向学困生提问:“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提问意在弥补学生的知识薄弱地带,让学生理解函数式的意义。对其他学生则要求回答自己对“映射”的理解,数学学困生在聆听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收获。总之,分层教学照顾到了学困生恶补基础的需求,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二)夯实基础,加强概念教学
        为了提升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要注意加强概念教学,将每一个概念的数学意义分析透彻。
        例如,在教学“共线向量”概念时,涉及以下定理:对于一个非零向量 ,如果存在一个数 ,使得 ,即可说 与 共线。学困生很难理解这些符号,由于定理中使用术语,读懂这条定理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可以让学困生自行画出共线向量,可代入具体的数据向量3 和-3 ,请学生说明它与向度 之间的关系,再在草稿纸上分别将这三个向量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向量的“长度”“方向”等概念也有了更多认识,有助于后续的知识学习。
        (三)方法指导,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养成,是三维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多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摸索形成好的方法,学困生则需要教师的干预与辅导。数学教师可以与学困生进行谈话,系统性地讲清楚应当注意的学习方法。在听课方法方面,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学习;在自主学习方面,指导学生掌握错题归纳与反思的方法。在思维方法方面,多从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发散性的角度进行思维。
        (四)融入情感,激励学生进取
        情感教学对学困生的转化与成长必不可少,教师要融入情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对于学困生而言,最佳的激励莫过于取得了进步。[3]此时,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表扬,表明自己能“看见”他们的进步。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中,教师提问:“两直线垂直时,是否一定相交?”有一名学困生抢答道:“不一定。”这名学生平时上课比较沉默,很少发言,于是教师请他站起来说明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到:“两条直线可能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学生回答准确,使用的概念也非常标准,教师对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以促进他的学习情感转变。
        总之,学困生因为知识、方法和情感上的原因,面临着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则要“因材施教”,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供自学指导以及情感激励等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乐和.高中数学后进生学习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16):22-23.
        [2]袁红春.分层教学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6(06):66-70+100.
        [3]康元璋.高中数学学科后进生转化的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