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8期   作者: 王国成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目前,人们意识到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性,尝试改造沙漠、节能降耗等等方式保护环境。在农业种植方面,环保问题还存在很多美中不足,值得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农业保护性耕作,以下就沙尘暴的形成,研究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奇台县碧流河镇人民政府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 昌吉  83181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目前,人们意识到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重要性,尝试改造沙漠、节能降耗等等方式保护环境。在农业种植方面,环保问题还存在很多美中不足,值得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农业保护性耕作,以下就沙尘暴的形成,研究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保的关系。
        【关键词】农业;保护性耕作;环境保护;关系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沙尘暴天气出现开始频繁,造成了土地退化,影响生态环境失衡,对人们的出行、工作、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还造成了人们的财产损失。沙尘暴发生范围较广,近些年集中在我国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而,保护环境,我们需亟待解决沙尘暴的问题[1]。本文围绕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展开研究,详见如下:
        一、沙尘暴的形成及预防
        强热气流或者强风将沙土带到空气中进而形成沙尘暴,强风或者强热气流是沙土的推动力,而沙土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沙尘暴自然灾害的形成因素较多,可分为自然条件、物理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气象因素等,人为因素属于可控因素之一,又包含多种因素。有相关学者表示,近几十年的沙尘暴沙土来源并非原始沙漠及戈壁,而是来自植被损害较为严重的新型沙漠,而且上个世纪90年代,沙尘暴频频出现及其范围扩大的原因与北方生态环境恶化密切相关。据相关文献表示,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地表物质多以粉尘为主,粒径约5um~63um之间,此种粉尘特征来自农田居多。因而,草地耕地的退化,使农田或沙土长期裸露地表,尤其是在冬季翻耕后,在风力及强热气流的推动下形成沙尘暴[2]。
        二、农业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等整地方式结合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技术综合一起进行的耕作方式,进而改善土壤,节能降耗,提高土壤水分,改善生产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自1999年以来,在我国山西、内蒙古等地区开始应用农业保护性耕作,效果显著,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的保护了土壤、水分、肥料等的效能,提高了土壤的抗旱能力,使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缓解了沙尘暴的危害。
        三、提高农业保护性耕作,增强环保水平
        (一)提高农户的农业保护性耕作认知度
        可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保护性耕作对改善环境、增产增收等的意义,采取现场演示会、举行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意识,克服农民群众传统的耕作思想观念。强化政府推动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大种树种草力度,防沙防尘,建立农业综合预防系统,鼓励农民应用及发展农业保护性耕作。


        (二)制定农业保护性耕作标准
        发挥政府职能,由相关管理人员带队,制定符合自身地域情况的农业保护性耕作标准。农业保护性耕作标准应涵盖核心内容、建设方向。并将此标准上报给我国农业机构、审计委等部门进行审核,纳入整体规划中,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三)提高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应用
        提高农业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应用包括:建设农业保护性耕作示范地,并将资金划归到治理沙土及沙尘暴方面,划分出专项的研究经费,并下拨款项,专款专用;在科学技术方面,结合不同地域的土壤、地形、气候等特征,配套农业保护性耕作的设备及操作方法,因地制宜;借助资金及国债的方法对重点生产企业进行帮扶,增加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机械投入,大力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的实践及应用;针对贫困农民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农民购买农机设备,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应用。
        (四)提高农业保护性耕作的立项
        建议我国农业厅、政府纪委、科研机构等相关机构积极保证国家对农业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立项工作质量,把自治区项目划归到国家项目规划中[4]。另外,各个地区的农业机构也需要尽快保证保护性耕地的实践应用,为西北地区的农业保护性耕作项目夯实基础,保证立项质量,实施方案,争取向我国相关机构进行申报,争取第一期成为立项项目。
        (五)认真总结已经应用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地区经验
        在2000年,我国已经在6个区域创建了15个保护性耕作示范点,都获取了良好的成效。所以,相关人员及农业管理机构,项目实施企业都需要认真的、科学的、细致的总结示范建设的经验与不足,肯定成绩,为后续开展农业保护性耕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总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日渐提高,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实施并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而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研究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意义重大,且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阿瓦古丽&#;阿布列孜.论述沙尘暴天气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西部,2017(8).
        [2]刘巍巍.锡林郭勒盟沙尘天气特征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7(11):167-167.
        [3]陈学志.生态环境视角下对玉米保护性耕作问题的探讨[J].山西农经,2018,233(17):73.
        [4]张玉秋.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实施效果[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68-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