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花园撷取奇葩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9期   作者:杨树昂
[导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诗歌的感悟、运用已列入中学语文教学“课程目标”中,因此,如何启发学生过好“感悟关”,以便为“运用”服务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就诗歌的感悟教学浅谈了三点做法:一、在生活中寻感悟,二、于历史里获感悟,三、设情境而生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南澳县南澳中学 广东 汕头 515900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诗歌的感悟、运用已列入中学语文教学“课程目标”中,因此,如何启发学生过好“感悟关”,以便为“运用”服务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就诗歌的感悟教学浅谈了三点做法:一、在生活中寻感悟,二、于历史里获感悟,三、设情境而生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诗歌;感悟;生活;历史;情境
       
        一册《唐诗宋词元散曲》(粤教版选修1)涵盖了唐宋元时代诗词曲不同流派和代表作,内容可谓不少,就像是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掌握了解这些诗歌流派和作品之后,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感受中学会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让学生徜徉诗歌的花园,撷取其中的奇葩,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品味诗歌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获取一定的阅读诗歌方法和在思想上受到这些优秀作品的熏陶。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启发学生实现对作品的感悟应是关键。
        感悟,既应针对积存于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理解、消化,又需借此充实自身的文学素养,适时地应用于其他文学活动特别是写作中。笔者浅见,培养感悟能力,完成对《唐诗宋词元散曲》中诗作思想内容的把握,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在生活中寻感悟
        古语云:“诗言志。”凡诗,总是要寄托诗人的心志、情感的,作者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这些感悟中有的是励志,有的是思念,有的是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等等。
        励志类的如杜苟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中,而今渐觉出蓬蒿。”表面是写小松的生长过程,再深一层理解可以是表达小松的坚强不屈、循序渐进、勇敢向上的精神,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其实也是众多学子求学历程、求学的精神的写照。再如韩愈的《葡萄》:“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句的意思是说要想让葡萄有好的收成,就不要阻止添加上竹子,把葡萄的藤蔓引上高处的做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独立自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固执地拒绝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外部因素。
        思念类的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可以让学生深味作者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具体而醇厚。高中的学生读过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不少,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回想先前所学,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情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体悟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亲情意思。相信有这种情感常驻心中,不管以后学生身处何方,他们心中都会有对故乡、对亲人的那份思念牵挂之情。
        反映社会现实类的如白居易的《轻肥》、《杜陵叟》等。《轻肥》反映的是统治阶层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时候还“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宴毕是“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管百姓死活的社会现实;《杜陵叟》则是反映赋税对百姓的盘剥和统治者的伪善。教师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情感,对生活充满热情,情感十分丰富的高中学生来说应该是熟悉的,让学生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去印证自身情感,应该不是难事,教师,只须起到提起联系、帮助确认的作用就行了。
        二、于历史里获感悟
        诗歌鉴赏讲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来的欣赏诗歌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作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景由情生,事缘情发,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往往和诗人的人生际遇、感时伤世关系密切,在这一点上,陆游、辛弃疾与他们的诗作最有说服力。
        众所周知,宋朝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个软弱者的角色,长期的妥协政策使它失去了中原地区大片土地,学生对此史实早已认识,同时在他们的心中也记下了像杨家将、岳家军等爱国军民的事迹。


对同样是爱国志士的陆游、辛弃疾,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之后就不难体会他们作品的感情。《诉衷情》中这样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那腔平定中原而壮志未酬的悲愤愁苦贯穿着陆游的后半生,情感强烈;《鹧鸪天》也展现辛弃疾的深沉浩叹:“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殷股报国心,绵绵未酬愁,跃然纸上。这样的诗作,记录了民族的苦难,历史的沧桑,若想更好地感悟其内涵,不联系历史,不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行吗?
        还可向前追溯到近体诗大量涌现的唐代,分别代表了两大不同风格一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李白、杜甫,因共同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兴衰,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及个人感情中都平添了一丝忧思,一份凝重。“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满腔激愤让我们领悟了诗人政治的不得志和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在这艰难人世间,杜甫《又呈吴郎》的表白似乎更实在:“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忧国忧民的诗人,沉郁顿挫的字句,写尽了战乱的罪恶。因此我想,了解唐代历史,对感悟当时万千诗篇的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文”与“史”自古是相通的,语文教学切莫忘了了解历史,若能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通晓历史,这样的效率才算高呢。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借助历史记牢了所读的每一首诗!
        三、设情境而生感悟
        曾经听到学生这样讲:“读诗真没趣,干巴巴的几句话,让人费解,还不如看小说有味。”相信,持这种看法的学生应占多数。在这里,我想对这些同学说:“只要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情境的大门,诗歌的意象美决不会比小说的形象逊色!”
        展开想象联想,对感悟诗情至关重要,对中学生来说,这尚需教师的必要引导才能更好进行。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情境构设能起到这种带动的作用。
        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以寥寥数笔的景物描写传达了强烈浓重的思乡情感,教学中为使学生把握好这种情感,我先构想了一个沦落天涯的游子在黄昏时分骑着瘦马漫步于古道之上的情境,先把这一内容给学生简单描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大致的画面,然后根据诗句描写的内容先后出示课件上的三幅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在画面出示的过程中,第一幅中毫无生气的枯藤、老树和昏鸦,自然使人萌生思归之感:第二幅却是小巧、清幽、亲切的温馨家庭景象,色调柔和,反村游子的乡思:最后一幅画图出现的却又是瑟瑟秋风中游子有家难归的身影,羁旅的愁绪写满脸上。情境的构设给学生以具体可感的诗歌意境,如电影镜头,真实鲜明。这时候,学生应当不难想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所寄寓的惆怅愁苦的深深情感。
        当然,这一作法有时操作起来会麻烦些,若能通过三言两语即带动学生进入想象空间,揣透诗歌意旨,那再好不过。不管如何,通过想象构设情境完成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鉴赏诗作必要的方法。
        以上做法是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对《课程标准》的要求领会理解之后所采取的小行动。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这些做法让学生明确了感悟诗歌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
        现把这些做法呈出,权当引玉吧。
        2018.3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3年4月.
        [2]朱茂松陈瑾:唐诗宋词鉴赏步骤初探《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13期.
        [3]张存林:鉴赏唐诗宋词的几种方法《新高考(高二版)》2007年06期.
        [4]方智范:《赏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网.
        [5]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张必隐著:《赏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7]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