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闻报道中女性绰号及美称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作者:卢俐敏
[导读] 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为语料来源,对两国报道中的女性人物绰号及美称进行对比。对比发现,中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及美称的拟定方式有使用主要亲属称谓、运用比喻、运用男性符号等,日本的女性绰号及美称主要源于其本人兴趣爱好和对其女子力高低的评断。中日两国报道中女性人物绰号数量及类别的不同与两国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不同有关。


                哈尔滨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为语料来源,对两国报道中的女性人物绰号及美称进行对比。对比发现,中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及美称的拟定方式有使用主要亲属称谓、运用比喻、运用男性符号等,日本的女性绰号及美称主要源于其本人兴趣爱好和对其女子力高低的评断。中日两国报道中女性人物绰号数量及类别的不同与两国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不同有关。
        【关键词】中日新闻报道;女性人物;绰号;美称

        绰号是在本名之外,他人根据人物身体、相貌、性格、行为、嗜好等特征而起的带有亲昵、憎恶、调谑的外号。美称,即美好的称呼或声誉,表示对某人、某事或某物的赞美、肯定以及尊重。报道中报道人物时使用绰号和美称,突出了人物特点,同时能加深读者对所报道人物的印象。另外绰号反映了所在文化圈内人们对人物关注的着眼点和态度。笔者试对中日两国报纸报道中女性人物的绰号及美称进行分析,考察中日两国女性人物绰号及美称的特征和反映的文化观念。
        所选语料分别是中国的《人民日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时间段选自2018年7月1日至12月31日。
        一、中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及别称
        中文报道中笔者共发现表示女性人物绰号或美称的专有名词28例(重复者记为1例),如表1所示:
表1 中文报道中表示女性人物的绰号或美称
        类别 词条
使用亲属称谓 兵妈妈、赛比敦的女儿、香菇嫂、玫瑰姐姐、英英妈妈、嵊州村嫂、凯达姐妹
运用比喻 铿锵玫瑰、铿锵霸王花、泳池小花、小花、“霸王花”傣家的金孔雀(傣族女孩依金)、巾帼、半边天、白衣天使
使用男性符号 钳工界女掌门、“娘子军”、“女汉子”、女将、女足小将
其他 泳坛女神

首先,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使用亲属称谓。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在我国历代传承、相沿已久,这种改变了原来用法的称呼为拟亲属称呼[1]。使用拟亲属称呼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喜爱和礼遇,因而能够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密切相互关系[1]。拟亲属称谓在人物绰号上也有体现,如表1中所示,“兵妈妈”并非某位士兵的母亲,而是全国十大军婚红娘、著名拥军模范,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兵妈妈”;“赛比敦的女儿”夏忠惠自小在赛比敦村吃百家饭、着百家衣长大,长大成为村医后,一辈子尽心尽力为村民服务,与村民之间仿佛女儿与家人般亲切;王道菊种香菇帮助村民脱贫,被称为“香菇嫂”;陈望慧帮助村民脱贫,推广玫瑰种植,被称为“玫瑰姐姐”;费英英致力于照顾孤残儿童,被孩子称为“英英妈妈”,等。具有拟亲属称谓的绰号使报道中的人物显得亲切、平易近人。
        传统文化中母亲是养育子女、照料家庭的形象,同时有“长姐如母”、“长嫂如母”的说法,母亲、姐姐、嫂子均有服务他人、贡献自己的形象,成年后的女儿也是如此。兵妈妈、赛比敦的女儿、香菇嫂、玫瑰姐姐、英英妈妈、嵊州村嫂等具有拟亲属称谓的绰号,是女性的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投射,同时也是传统家庭分工在社会中的一种再确认。
        第二类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女性人物比作植物、小动物等美好的事物。如表3所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花”“小花”等,表现了女性娇柔如花的特点。
        “铿锵玫瑰”是国民对中国女足队员的爱称,“铿锵”一词原意为“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玫瑰”常用来喻指美丽高贵的女性,“铿锵玫瑰”表现了她们美丽倔强、昂扬向上的风采。指代云南德宏女子缉毒队的“铿锵霸王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铿锵”的特征并没有改变“玫瑰”“霸王花”作为花朵的本质。正如这些优秀的女运动员、女缉毒队员,即使成就斐然,在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眼中,仍然改变不了女子如花,本娇美柔弱的印象。将女性比作动物时,也是与美丽、可爱的动物相联系,如“孔雀”。
        第三类是借助男性符号,通过强调女性身上具有的男性特质或男性形象,来彰显女性的地位,获得读者以及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汉子”是对男子的俗称。“军”和“将”是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形象。“掌门”,指旧时武林中某一宗派的主持人。传统文化中,“军”、“将”、“掌门”和“汉子”均是阳刚、坚毅、果敢的男性形象。借助男性符号来肯定女性的价值,实际上还是带有很强的男性主导和父权文化的色彩。通过强调女掌门、女将、女汉子们如同男性的特质和形象,在社会上获得认同和尊重,无形中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只有男性的特质才能带来社会生活的成功和价值。
        另外,“很多观众因刘湘长相甜美称她为‘泳坛女神’(《人民日报》2018.09.04)”,可见,与女性专业能力无关的外貌也时刻被放置在社会的目光中,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日文报道中表示女性人物的绰号及美称
        日文报道中笔者共发现表示女性人物绰号或美称的专有名词10例(重复者记为1例),如表2所示:
       
表2日文报道中表示女性人物绰号或美称的专有名词
        类别 词条
从爱好来看 歴女、縄文女子、仏像女子、土偶女子、理系女子
从「女子力」高低来看 泣き虫愛ちゃん、「愛ちゃん」、Qちゃん、なでしこジャパン、霊長類最強女子

「歴女」一词产生于2008年下半年,2009年受NHK历史剧《天地人》的影响再度升温,被媒体广为使用。近些年《三国志》等历史小说、反映日本战国时代的游戏、漫画的增多,以及反映日本战国时代的割据征讨、反映幕府末期和明治维新时期历史的电视剧的热播也为「歴女」的出现提供了土壤[2]。
        「歴女」们多有固定的职业,她们迷恋历史,钟情于战国时代的武将,对历史的喜爱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她们喜欢阅读历史小说、收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对历史古迹感兴趣。据统计2007年前后,在东京神田出售相关战国时代纪念品和书籍的杂货店和书店中,女性客人占到了40%,而之前的顾客基本上是中老年男性[2]。
        近年来,还出现了「仏像女子」、「縄文女子」、「土偶女子」等新词,「仏像女子」指爱好佛像的女性,「縄文女子」指爱好绳文文化的女性,「土偶女子」指喜欢陶俑的女性,三者可以认为是「歴女」群体的发展和细化。笔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歴女」自2009年第一次出现以来,在『朝日新聞』的报道中共出现296次,与之相对应的「歴男」共出现12次,而「仏像男子」、「縄文男子」、「土偶男子」一次也没有出现,一直以来喜好历史的主要群体被默认为男性,女性拥有这项爱好打破了传统印象中的一般规律。
        「理系女子」一词的出现与此情况类似。据『男女共同参画白書(令和元年版)』调查显示,小学期间,女孩比男孩更多喜爱男女共同参「国語」,男孩比女孩更多喜爱「社会」、「算数」、「理科」;中学期间,女孩更多喜欢文科,不过,喜欢理科的女孩正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增加。由此可见,「理系女子」一词本身反映了在学科喜好和选择上,女孩选择爱好和选择理科,已经不同于过去的一般印象。
        福原爱是日本乒乓球界的象征,报道中频繁称呼其为「愛ちゃん」或「泣き虫愛ちゃん」,这种不带姓氏,只用名字且加上「ちゃん」的称呼像称呼孩子或年轻偶像,非常亲昵,但是没有将她作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来看待,并且这种称呼在关于男性运动员的报道中一例也未出现。在报道中被称呼为「ちゃん」的还有田径运动员高桥尚子,观众亲昵的称呼她为「Qちゃん」。
        而同样作为日本顶级运动员的吉田沙保里,被称为「霊長類最強女子」,无论是『广辞苑』还是『大辞林』,其释义内容以猿猴形象描写为主,而不是人类。「霊長類最強女子」的称号在充分肯定吉田沙保里优秀竞技技能的同时,含有揶揄的意味。日语中在评价女性时常提到「女子力」的概念,「女子力」意指女性发挥自己作为女性的长处(如温婉、美丽、优雅、细致等),从而获得周围人青睐以及赢得自身成功的能力[3]。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吉田沙保里作为摔跤运动员,在摔跤场所向披靡的样子很难与温婉、优雅、美丽联系到一起,并非日本男性所期待的温柔可爱的女性形象,她很强大,强大到不像人类,更不像具有「女子力」的女人。
        「なでしこジャパン」是对日本女足队的爱称,「ジャパン」即Japan,「ナデシコ」是一种外表柔弱,内在坚韧的植物,通常是被用作对纤细敏感、令人怜爱,但内心坚强的日本女性的赞美称呼。
        「愛ちゃん」/「泣き虫愛ちゃん」、「霊長類最強女子」以及「ナデシコジャパン」的绰号均是处于男权意识下男性审美眼光做出的评判。
        三、对比与总结
        前文中我们已经分类对中日报道中的女性人物绰号及美称进行了讨论,《人民日报》中对女性人物的绰号、美称的拟定方法有使用亲属称谓、运用比喻、使用男性符号。使用亲属称谓在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强调了女性的家庭角色;运用比喻的手法是基于男性视角中女性柔弱印象的反映;使用男性符号是对女性能力价值的肯定,但仍是以男性的能力水平作为衡量标杆。此外女性人物的外形也是关注点之一。
        《朝日新闻》中女性人物的绰号美称主要源于女性的爱好和“女子力”高低。「歴女」等绰号的出现是社会认为女性拥有原本以男性为主要群体的爱好的体现,「霊長類最強女子」、「ナデシコジャパン」等褒贬内涵不同是社会对具有不同程度女子力的女性人物的态度体现。日本社会注重“各尽其分各得其所”的本位意识,尽管绰号美称的来源不同,但都是是否符合“本位”意识的体现以及社会对此的看法。
        人物绰号反映了命名的关注着眼点和意识形态。中日两国人物报道中的人物绰号有很大的差异,中日两国尽管地理位置接近,但意识形态和关注点却有很大差别。
       
        参考文献:
        [1]吴慧颖.建国以来拟亲属称呼的变化[J].语文建设,1992(12):6-8.
        [2]胡澎.日本:“草食男”和“历女”的婚恋观[J].世界知识,2010(02):58-59.
        [3]李亦嘉.“女子力”类新语式认知动因和机制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60-64.
       
        【作者简介】卢俐敏(1993),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