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9期   作者:周红芹
[导读] 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成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对小学语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方法做了阐述,从学习反馈的利用、情境的认同、思维的创新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

        沭阳县十字中心小学  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成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对小学语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方法做了阐述,从学习反馈的利用、情境的认同、思维的创新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反馈和评价;自我教育;自主自立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与其说智力因素潜力的开发快慢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莫不如说非智力因素更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明显与模糊;兴趣的高涨与低落;意志的坚强与薄弱……无不对少年儿童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少年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呢?
        一、妥善利用学习反馈和评价,培养和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目标不仅是对学生的参与学习做出准确评价,更重要的是激发少年儿童更强烈的参与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评价是下一次学习活动的前奏和“号召”。
        (一)恰当运用作业评价激发学生
        作业评价,是小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作业批改时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在批改结果时,常用批语兼用的评价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评价这一“打火石”去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的情感“火焰”,扶起学生自信之树,使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
        (二)认真运用学习的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强化是良好学习行为得以习得和保持、不良的学习行为待以矫正的一种手段。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地运用奖赏和惩罚,既是强化手段的具体使用,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
        (三)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能使学生取得成功的体验,使小学生不断享受到交流和成功带来的快乐,感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潜能得以发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的任何技巧措施都无济于事的。”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一旦得到增强,则他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自主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1.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3.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乐此不疲,孜孜以求;也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心应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锻炼学生的意志“肌肉”,发扬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对学生产生自卑等不良情绪,要及时予以清除,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产生自信心。克服急于求成情绪,发扬持之以恒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的意志,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1.加强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
        2.经受磨练,增强学生艰苦攻关的意念。
        正如一句格言:“天才的阶梯是失败垒成的。”在小学生大脑沟回中应烙下“先苦后甜”的深刻印象,发扬“矢志不渝、百折不回、坚忍不拔的意念品质”。
        总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他们的智慧灵光,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鲁迅先生曾教导我们道:“做土的功效,比要求的天才更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应明白:蓝天是属于雏鹰。让我们也学学母鹰的胆识和才智吧!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就能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知识高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张兆凯.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5(6):65.
        [2]梁应卓.应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29-33.
        [3]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