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铁历史文化课程创设及融入高校课堂思政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1期   作者:李鑫
[导读]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幼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笔者尝试在驻马店幼专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冶铁历史文化课程,并对冶铁历史文化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驻马店 463003
        【摘要】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幼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笔者尝试在驻马店幼专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冶铁历史文化课程,并对冶铁历史文化课程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冶铁历史文化 ;课程思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也得以高速发展,世界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上国与国、人与人的直接和间接的交流变得更多、更快捷,社会思想交流和碰撞也更加频繁。部分青年学生在三观尚不成熟、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如: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台湾历史教科书“去中国化”和近期香港的“反中乱港”事件,都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种种反思。
        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使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中央决定在高校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
        一、河南省幼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思考
        河南省共有三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分别是:郑州幼专、安阳幼专、驻马店幼专。
        依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高校选修课,应予以开设。而据调查的情况看:三所学校都没有正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驻马店幼专尝试短期开设了冶铁历史文化的课程。但是三所学校都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如:郑州幼专到焦作温县调研太极拳文化、安阳幼专参观汤阴岳飞庙、驻马店幼专参观市博物馆和杨靖宇革命烈士纪念馆等。
        三所学校为什么没有正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呢?经过深入调查后,认为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三所高专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师资力量短缺的矛盾。按教育部的有关要求,高专开设的思政必修课一共7门,教学任务较重。郑州幼专专职思政课教师有17人、兼职教师5人,而在校生7806人。安阳幼专专职思政课教师有11人、兼职教师2人,而在校生6831人。驻马店幼专起步较晚,2018年才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有7人、兼职教师4人,在校生2034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三所学校在师资力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暂时没有正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2.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在高校思政课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师的缺口,河南省三所幼专中绝大多数历史教师转行从事思政课教学。以驻马店幼专为例,历史教师一共有7位,5位教师转行从事思政课教学,仅在五年制大专保留2位历史教师。但是,这些教师中年龄层次偏大,45岁以上的有5位,一定程度上缺乏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专业知识和对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的关注度,与青年学生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代沟现象。再者,从对网络媒体技术的应用来看,他们普遍感到有些吃力。
        但是,随着2019年8月,思政课改革创新意见的出台,思想政治教师选择范围将进一步拓宽,如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可以参与思政课教学。辅导员年轻、素质高,网络新媒体应用能力强。未来三所幼专学校中华优秀文化选修课正式开设,遇到的困难都会化解。
        那么,幼专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感兴趣吗?笔者对驻马店幼专2018年招收的554位幼专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收到有效答卷536份。其中86.5%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问及他们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受考古、文博类纪录片和明星参与的与文博有关的综艺节目如《国家宝藏》等的影响;我们是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还有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纯地喜欢等。而且,幼专生毕业后将成长为幼儿园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因此,在幼专生中开设这项课程就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而冶铁历史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结合驻马店在冶铁历史文化方面的地域优势(驻马店有两项与冶铁有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处与冶铁有关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以冶铁铸剑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悠久的天中文化)和本人在河南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做考古志愿者的经历,笔者尝试创设了冶铁历史文化课程,并在课程创设的过程中从教学目标、备课授课、实践课程到教学评价等环节贯穿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使冶铁历史文化系列课程充满了思政味儿。
        二、冶铁历史文化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举办冶铁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实证中国古代冶铁文明,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该讲座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钢铁的基本知识。钢铁可分为陨铁、生铁、熟铁和钢。第二部分讲述了中国古代冶铁发展简史。第三部分:总结十项领先欧洲的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重要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产自西亚,距今4500多年。而据北京大学陈建立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甘肃省临潭县陈旗磨沟墓地发现了公元前14世纪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1]虽然,人工冶铁(块炼铁)技术不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但是此项技术传入中国后,古代手工业者将其与中国的青铜冶铸技术、陶器烧制技艺结合在一起,春秋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已经发明了高炉生铁冶铸的技术。


此项技术为中国独创,比欧洲早两千多年。而且高炉生铁冶铸具有成型快、效率高等特点。战国——两汉时期,古代工匠又发明了炒钢法、淬火技术和百炼钢技术。铁器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革新。
        冶铁技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因此,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等人提出了“四大发明应改写 钢铁技术居第一。”
         在进行冶铁历史文化专题讲座的过程中,笔者把历史文献记载和最新的考古发现成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证中国古代在冶铁技术方面的辉煌创造,实证中国古代灿烂的冶铁文明。同时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用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欧洲的十几项冶铁技术发明史实有力地驳斥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采用互联网+模式
        利用河南考古官方微博与线下讲授相结合,使大学生了解考古工作的科学流程,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拥有70多万粉丝的河南考古官方微博在河南省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期间(2018年9月中旬—2019年3月底),先后30次通过“考古现场”专栏,实时传送考古发掘进度。2018年10月,河南考古官微主要介绍了几件特殊的考古工具。如:筛网、农药箱、薅草工具等。还介绍了冶铁遗址特殊的工作方法:磁选法。2018年11月—2019年1月,河南考古官微主要介绍了工地现场出土的和冶铁有关的文物。如:浸过铁水的亮晶晶的木炭,蓝色、绿色、白色、黑色炼渣、白色鼓风嘴、脆弱的炉塞、红红的陶范等。
        通过微博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考古学的兴趣,引发他们关注、思考和讨论。如:这些考古工具为什么与《盗墓笔记》中诡异的工具——穿山甲爪子、黑驴蹄子、黑狗血大相径庭?考古队员是如何找到墓葬的?炼渣、木炭、陶范、陶豆这些器物的用处是什么?挖到金银器了吗?等。
        在学生参与河南考古官方微博线上互动和线下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贯穿了课程思政的理念,通过学生亲眼看到的微博实时传送的考古现场的照片和本人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及对考古学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盗墓是非法的,考古不是盗墓、考古不是挖宝,肯定了考古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肯定了考古学的科学体系,有力地批判了《盗墓笔记》中的伪科学,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如:有鬼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心悦诚服地接纳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基本原理,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坚定了理论自信。
        (三)通过课外实践课程
        参观驻马店市博物馆和访谈棠溪宝剑厂厂长高庆民,了解天中冶铁铸剑文化、古代工匠对冶铁铸剑技艺的探索和创新和棠溪宝剑的现代传承,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工匠精神。
        西平棠溪河一带,铁矿资源非常丰富,河水含有独特的元素,用于淬火效果极佳,所以这里成为历史上冶铁铸剑的胜地。很多史籍对此都有记载。如:《史记 苏秦传》中写道:“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即斩。”当时棠溪一带的工匠们已使用“高温液体还原法”冶铁铸造,还掌握了高碳钢技术。
        学生通过访谈高庆民厂长,了解了其恢复和发展棠溪宝剑技艺的历程,其父子两代人经过50多年的努力,试验失败废弃的铁条堆得像山一样高,终于在1986年复原了棠溪宝剑铸造技艺。棠溪宝剑硬可断铁,刃口不留钝痕,韧弯曲90度以上,仍能恢复原状。棠溪宝剑2013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庆民2016年获得了国家级技能大师的称号。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课程的过程中,笔者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运用其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古今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敬业、奉献、精益求精。通过实践课程,学生意识到冶铁历史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它是活态的,是可以被传承并在助力本土经济过程中发挥实效的,这就是文化产业。因此,工匠精神对古今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今来讲,“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呼唤工匠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工匠精神。学生纷纷表示,做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担负起国家、民族赋予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顺应时代要求,笔者创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冶铁历史文化课程,在专题讲座、媒体互动和校外实践等环节贯穿了“课程思政”的理念,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今后,笔者将进一步做好课程育人工作,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
        [1]陈建立,毛瑞林,王辉,陈洪海,谢焱,钱耀鹏.甘肃临潭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铁器与中国冶铁技术起源[J].文物,2012(8):45-53.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