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传播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1期   作者:周萝希 金卫婷(通讯作者)
[导读]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革命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一批革命先驱的努力下,以高校为载体以青年教师及学生为主力,通过多种途径有如星火燎原一般扩散,为历经沧桑的中华大地带来一片光明。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革命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一批革命先驱的努力下,以高校为载体以青年教师及学生为主力,通过多种途径有如星火燎原一般扩散,为历经沧桑的中华大地带来一片光明。本文主要阐述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传播的主要途径,并探讨了其当代启示,以便于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五四时期;高校
       
        基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极大地刺痛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之心,国内民众认清了北洋军阀政府及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国内惩奸除叛,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随之爆发了以青年爱国学生为主工商联全体民众共同参与的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主义运动,激发了国民抗争意识,加强了社会各爱国阶层的深入联系,也让革命先驱们看到了中国高校中所蕴含的强大的革命力量,这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国革命力量的集聚奠定了坚实基础。笔者就此对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形式进行阐述,对其意义及其现代启示进行分析探讨。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的传播途径
        五四时期,国内蕴含的爱国热情被完全点燃,以高校学生为主力的爱国力量在开展爱国主义宣传及各种革命活动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对全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吴虞、鲁迅等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份子,依托各高校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活动,让马克思主义引入更深层次。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1.组建进步理论团体和思想研究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讨。比如,在1920年由李大钊和邓中夏等人以北京大学为基地创建的“北大马克斯学说研究会”,集中力量整合、翻译、论述、研究各个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2.在高校设置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课程,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内在原理。如彼时的上海大学就开设有瞿秋白的《社会哲学》、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李季的《马克思主义》、萧朴的《辩证唯物论》等等课程;3.聘请一些思想先进,威望较高的学者及教授来校开展讲演活动,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范围。如陈独秀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作的《新教育的精神》演讲,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作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讲演,在上海大学作的《社会主义释疑》、《劳动问题的祸源》等报告和讲演,吴玉章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作的《马克思派社会主义势力》讲演等等;4.以高校名义创办各类进步刊物,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五四时期,众多进步人士和党组社团充分发挥高校的文化优势,创办了诸如南京师范学校的《少年世界》周刊,李大钊和蔡和森等都发表了许多非常影响力的文章;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人声报》,爱国人士王右木提出了“中国的十月革命道路”,系统的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传播的现代启示
        五四时期,以高等院校为依托深入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活动,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途径,革新了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为我党进步力量的培育和党组织的巩固创造了条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传播具有极其深远的现代启示,主要体现如下:
        (一)高校是文化传播和思想教育的根据地
        高校集聚大量的先进人才和青年学生,他们血气方刚,爱国爱家,文化素养较高,思想开明,易于接受新知识和新理论,易于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和引导下,集成先进的文化及革命传播主体,并能感染和带动社会各行各业的爱国人士和进步团体,组成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先选择在高校进行传播,就是看重了高校深厚的文化基础和青年学生的活力,所以我党无论何时都要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把握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先进思想理论传播必须采取多元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在我国高校得以深入传播和推广,除了高校具有的资源优势外,和进步人士和各先进团体采取的传播方法有很大关系。从其经验上看,其传播途径不仅有讲演、报告、教育课程,还包括创建的进步团体协会组织,还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及革命宣传载体。并积极地开展各类宣传传播活动,将马克思主义以适合学生需求的形式系统、全面地扩散开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就启示着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勇于扩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如此才能实现更深更广更具实效的传播目的。
        高校聚集人才和资源优势,是先进思想教育和传播的第一阵地,青年学生是国家及民族未来的希望,从五四时期马克主义在高校的传播来看,可见文化基础和人才资源以及先进党组的领导的重要性,这也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基层党组的组织领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试论绍飘萍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名人档案,2014(12):8.
        [2]陈石松.“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世纪桥,2009(10):23.
       
        【课题研究】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近代西方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项目编号09C7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