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美丽如诗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1期   作者:龚学珍
[导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魅力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兴安县严关镇中心小学  广西 桂林  541300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魅力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育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并实践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一、正确把握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 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我们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情感,是导之以行的基础。让受教育者获得真挚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都是内容精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一块块情感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式的教学,采用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的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不断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注意引导学生的朗读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学生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白杨》一文,语言就充满感情色彩。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真正使学生震撼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唤起了学生的激情和理想,使学生受到了崇高精神的熏陶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三)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景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爱发问的阶段,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景兴趣,使其迅速进入课文预定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寻求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感情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正确研究教材,处理好二者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要让学生从中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的性质与地位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毕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因此,我们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更不能“贴膏药”,走过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观点的程式,轻描淡写的带过,又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的讲习。正确的做法是:抓住关键之处,画龙点睛地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三、正确分析学生,深化德育的效果
        品德素质陶冶,是学生的各性行为,不应该以我们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德育渗透工作才能被学生愉悦的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培养的目标。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深得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习惯于养尊处优,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奉献与感恩的品质,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他们知识面广,叛逆,容易与教师唱反调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分析研究学生,进而区别对待,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我们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就达到了培养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种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感。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学生求知、成长的动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