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认知规律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1期   作者:魏燕
[导读]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邳州市邳城镇中心小学 江苏 徐州  221300
       
        【摘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以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思考:一、设置情境,激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好奇心;二、初步感知,适时抽象,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三、建立表象,强化感知,在操作中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规律;教学设计;情境;抽象;表象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过程的,小学生学习数学亦是如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以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思考:
        一、设置情境,激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好奇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的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是要讲究艺术和效果的,好的开场与导入,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而直白的引入往往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导入的方法很多,其中创设情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笔者在导入环节运用媒体将“主题图”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中可以找到哪些物品。在学生回答出“三角尺、五角星、纸工袋”之后,笔者则要求学生继续观察这些物品的形状,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凭借自己的慧眼很快发现它们都有“角”。于是,笔者又指名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角”在哪里。学生指出了物品中存在的“角”之后,笔者顺理成章地抛出了新授内容——本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角”这个朋友。
        上述教学活动中,在导入环节,笔者呈现“主题图”,要求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找角,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被集中到所要探究的新知上来;同时,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被有效激活,焕发了探究学习的热情,这为接下来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在每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要善于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情境,迅速牵引学生的目光与思维,激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好奇心,使之带着动力与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初步感知,适时抽象,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事物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与本质属性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当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当实物上的角进入学生视野之后,为了将认识引向深入,笔者分了三步走:第一步,笔者先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初步感知,指出实物上的角。具体操作步骤是:先由笔者示范,再让学生照样子指一指。学生依次指出了纸工袋上的角、三角尺上的角和闹钟上的角。完成这一任务的目的是将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角的“构成要素”上来,使学生对角的印象由模糊走向清晰。第二步,适时抽象,演示角的形成过程。笔者运用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让实物从学生的视野中淡出。如此进行活动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较容易接受。演示角的形成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由从实物上指角到从画出的图形上指角,学生对角的特征的感知逐步走向丰富,角的构成要素逐渐走进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角”这个概念的把握与认识,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
        三、建立表象,强化感知,在操作中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对空间图形等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表象的建立,表象的有效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表象的有效建立,运用有效手段强化感知,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在学生对“角”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把握与认识之后,笔者先后完成了如下的教学活动:(一)给学生示范画角,认识角的顶点和边,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为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笔者在此环节还安排了“辨角”、“数角”和“找角”活动。要求学生在一组图形中对角加以辨认并在一个图形中找到不同的角,借此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强化感知,培养了学生观察与判断能力。(二)指导学生感知角的大小。具体操作活动如下:学生取出学具(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在笔者的演示下做角;完成后再指出边和顶点;转动角的一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做角活动的完成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进一步建立表象,强化感知;二是借助操作活动促进了学生对角大小的认识,让学生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了角的大小跟角的“开口”有关。在接下来的“练习应用”环节中,笔者又依次安排了比一比、做一做、折一折等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建立了角的大小的概念。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综上所述,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运用,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认识,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务必树立规律意识,让认知规律服务于课堂教学,让教学设计彰显认知规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