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首要的是让学生熟读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1期   作者:谢菁菁
[导读]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境界。风雨声好似大自然的杰作,读书声是心灵的艺术品。
        焦作龙源湖实验小学  河南 焦作  45400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是多么令人陶醉的境界。风雨声好似大自然的杰作,读书声是心灵的艺术品。可曾一度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读书声少了。一堂课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要么是鸦雀无声。就是早自习也大都如此。它不是安静,而是沉闷,一种让人窒息的沉闷。我们无处感受到读书的气氛,更无法感受“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带来的激动和愉悦。语文课为何少了读书声呢?这很有必要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关注和沉思。
        语文课少了读书声,这究竟是何原因?
        这与我们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无关系。不少教师认为课改就是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手段,设置一套时尚的教学模式。因而上课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你只言,他片语,或者老师一个劲地讲啊,分析啊!一节课下来似乎很生动,很活跃,很有情趣,或者说似乎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的时候。然而,它却离开了语文教学本身的涵义,把语文教学变成了一场戏,或一盘大杂烩,简直是本末倒置,背离了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若合上书,让你写一个字,解释一个词,哪怕极常用的,可什么也不会,连基本的语文知识也没掌握,却仍然这样那样教。不客气地说这是瞎折腾,或者说是舍本逐末。不是吗?有些课文教结束,学生读来吞吐结巴,更不要说流畅和声情并茂了。如此课改令人费解。课改,是必然的。旧的教学手段,有许多至今仍是不可取的,哪里是课改必须摒弃旧有的乙炔呢?连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学生课堂读书能少吗?
        我们讲因材施教,这个“材”不应只局限于一篇文章,还应因人因学科而教。数学自然有数学的教法,语文也应该有自己的套路。数学让学生多思考,多演算,有时也少不了读教材。我们语文更是应让学生多读书,放声读书。
        语文课少了读书声,这与现代教育手段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现在老师上公开课、示范课,总喜欢在多媒体教室。这固然是好事。然而有一些老师由于认识上的模糊,因而在使用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上把握不稳,一味的提高多媒体的使用率,因而增加了传授知识的密度,拿不出应有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结果学生对文章中的许多知识仍是生疏的,假如老师让学生听范读,辅之以一定的体态,声情并茂,不是更亲切生动吗?之后让学生放声读,不是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吗?尤其是一些精美的和一些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性语段,应让学生熟读,直至能对一些名句成诵。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更能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恰当的应用,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有益于使学生思维活跃,也才符合师生互动的教学思想。
        课堂上少了读书声,与教学上的急功近利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一些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一节课生怕把所有的知识给学生讲不到。于是乎,不分主次和轻重,什么都讲,害怕漏掉了一点知识,结果是声嘶力竭,满头大汗,哪还有学生读书的时间啊!这种教学实际上是欲速不达的。
        我们应知道,不把课文读熟,分析文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很容易坠入云里雾里。书读熟了,分析文章就轻松了。“此日水中自在行。”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给我们的宝贵的学习方法。何必急于求成,一手包揽,不放心学生呢?让学生好好读书,读熟了,自然感悟就深了,理解也就透彻了。
        应该让学生多读书,放出声音读书!语文的源头是歌,几千年前,我们就有非常动听的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华丽的语音,不读出声来,也太压抑我们自己的感情了!现在,教材中所选的文章,也是极美的,也是便于各种朗读的。
        诵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文段,采用不同的读的方法,让学生自然感情,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感情,积累并丰富语文知识。
        读、说、听、写,读是首要的。此时有声胜无声,读书是学习语文第一道风景线,用声读,用心读,读出文章的汁和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