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1期   作者:王署霞
[导读]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授课以前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焦作龙源湖实验小学  河南 焦作  454150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作为教师在授课以前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将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现将笔者从教以来发现的问题及案例分析如下:
        一、只重教材分析,缺乏学生起点状态分析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
        生:我知道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3/8+1/8=4/8
        师:听清楚我的问题: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
        生:小女孩说: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
        师: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出示问题)
        生:3/8+1/8=4/8
        师:为什么用加法解答?
        生:……
        师:为什么3/8+1/8=4/8呢?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学具画一画,涂一涂。
        展示学生探究成果,得出结论。
        【问题】上述案例中,教师精心准备了整节课,如导入情境,探究过程,但整个设计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仔细分析,根本原因是教师备课出了问题:只注重分析教材,不注重对学生的起点分析。
        【解决对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每天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在学习新知以前,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能因势利导,由教师引导全班学习变为引导会的学生解释算法,针对会的学生在叙述思路时所出现的问题组织讨论探究,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利用学生愿意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效果定会比上述案例好很多。
        二、侧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忽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差异的分析
        【案例】小学人教版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
        师:同学们喜欢儿歌吗?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从儿歌来一起开始我们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件:青蛙儿歌)
        齐读并填空:1只青蛙1张嘴,2只耳朵,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  )张嘴,(  )只耳朵,(  )条腿,扑通(  )声跳下水
        ……
        n只青蛙(  )张嘴,(  )只耳朵,(  )条腿,扑通(  )声跳下水
        生:1只青蛙1张嘴,2只耳朵,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耳朵,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
        5只青蛙5张嘴,10只耳朵,20条腿,扑通5声跳下水……
        本来老师是想引导学生找出后面四个空中的数字与青蛙只数之间的关系,引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关系,结果全班学生在个别学生的带动下连续的读了下去。不仅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还白白的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问题】从案例上看,老师只重视了学生的兴趣,设计了青蛙儿歌来进行新课实施,没有考虑到结合教学内容和本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解决对策】教师在授课以前要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和与之相匹配的教法学法。
        三、注重教学内容传授,缺少学生接受能力分析
        【案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认识角》片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看这些图形中有角吗?来指一指。(课件出示几个不同的平面图形)
        学生指一指,数一数。(学生指的时候只指角的顶点)
        师:请同学们用你的学具或借助身体做一个角。
        ……学生动手做角。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想请小朋友把它变大些,谁愿意?
        指名演示。
        师:你能把角变大变小吗?怎么变?谁来给大家演示演示。
        (学生动手操作)
        师:刚才我们将角变大变小,那你知道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
        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大小很明显)
        学生很容易比出来。
        师:这两个角你知道哪个角大吗?(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但眼睛不容易比出来大小的角)
        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交流。
        (学生仍然不能清楚地说出)
        师:聪聪有个很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比较出角的大小,先把活动角拉成与左边的角一样大,再把它放在右边角上面,就可以看出右边的角比较小。小朋友,现在你会比较角的大小了吗?
        【问题】上面案例中,学生的学习中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二、部分学生不会比较角的大小。出现上面情况的原因表面上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偏低,接受新知太慢。但是仔细分析,学生无法进行抽象概括的现象恰恰是学生这个年龄段思维认识的主要特点,但这位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没法说出的时候直接用课件出示。
        【解决对策】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加上一个练习环节: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对比几个角,找出角的共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建立清晰的角的表象。教师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标准的数学语言描述角,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以上是笔者在从教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案例及见解,如有不妥之处请同行不吝指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