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育流光溢彩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作者: 董林云
[导读]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实践中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自信让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沭阳县十字中心小学  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实践中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树立自信让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生活;课堂;自主;习惯;自信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在教学中有几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本共鸣激起自主学习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是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可能是一现即逝的、而且永远不会再有、但可以回味的一种心灵感悟,也可能是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馈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
        二、让生活与教材结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学生仅仅有点成绩、有点才能远不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习惯、美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才能拥有光明的前途。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要关注全过程、全方位,从日常生活入手,从一点一滴的行为举止抓起。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教师既要求学生以《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礼仪规范》等作为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同时,又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老师指导下以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们共同讨论、商量制定“三自”学生管理、评价和激励的规则。为了严格执行规范,学校和班级要健全监督系统(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教师抽检)和反馈系统(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家长反馈),学生每日、周、月都要对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学校和班级及时总结表彰,并落实具体的办法和补救措施。
        三、让生活与活动结合树立学生自信
        自信让学生勇于善于表现与表达自己,既能把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优点等自信地展示给大家,又能把自己的疑惑、思考、探究和学习过程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展示其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时期,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做学习的主人,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
        教师要允许学生讲,允许学生问,也允许学生做。陶先生提出“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把尊重、信任和理解留给了学生。因此,我们应促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改,让课堂、书本、讲台、黑板、粉笔回归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小先生制”、“以人教人”、“以人化人”,教师需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概括所学知识的原理和结构,如通过研究目录自己总结已学知识的框架等,让学生自由地自信展示学习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现自我。
        同时,教师要重视赏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经常用“你真棒!”“你又进步了!”“你肯定行!”这样鼓励性的话语,并尽量为孩子多创造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我们要突破“课堂中心主义”,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把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自然的、现实的与网络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课堂教学由学校向社会、家庭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续,促使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沟通,将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呈现给孩子;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事研究、探究和体验学习,以“做”为中心,解放他们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手脑合一”,进行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思考、自信展示的意识和习惯;学校设立“文明监督岗”、“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察小组”和“安全小卫士”、班级形象大使、学生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项竞赛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我价值。
        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找准基本出发点,然后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