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作者: 陈娟
[导读] 通过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现状研究,总结了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们在该版本教材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江苏 苏州  215600
       
        【摘要】通过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现状研究,总结了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们在该版本教材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解决问题;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数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师们观摩了诸多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秀课例,力求在数学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教材的适应性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等,本文意在调查和分析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教材适应性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教材“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编排的不足
        现行教材“解决问题”部分,改变了过去应用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的情况,其内容包含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以创设情境、对话等方式出现,例题和习题安排形式多样,如图画、卡通、表格、文字等,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这样创设出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从出现形式上一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愿意学习数学,愿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关系,不能正确处理情境中的信息,特别是面对多余条件和两步应用题出现之后,更是对量与量之间是否有关联缺乏敏感。部分学困生,对情境中给予的信息基本上不能单独处理,实际上就是连图都看不懂,更别谈处理信息了。对此,我们认为,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将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正确认识“解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某种方法而举棋不定。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解题方法,不强求解法的统一,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易懂的,老师担心解法一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思维混淆、不知所措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今后进行稍复杂的应用题学习。有个老师就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树上原有10只小鸟,飞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大多数学生解答“10-3=7(只)”,当她刚要结束这个题目教学时,有个孩子站起来大胆提出:“我还有种解法,7+3=10(只),所以还剩下7只”,另一个孩子也站起来说:“还能做成10—7=3(只),所以还剩下7只”。后面两种做法算不算对呢?面对算法多样化,我们都知道应该肯定,学生的思维肯定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减法问题都这样做的话,那会不会产生思维混淆?对此,我们认为,我们要保证学生知道基本数量关系,同时,教师还要鼓励这些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的解法,指出其思维分析过程中的问题,突出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二)明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的要求
        “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的作业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也努力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的思维是发散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一本故事书23.5元本连环画26.8元,红红买了26本故事书和13本连环画,     ?”教材的要求肯定是针对题目提出“一共花了多少钱”,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红买26本故事书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对不对?
        有的老师认为应该是对的,因为学生针对题目提出了数学问题,并且问题是对的,所以应该是对的。有的老师认为,应该进行否定,虽然学生提出的是数学问题,但是学生违背了题目意思,如果学生篡改题目也是正确的话,到小学六年级时,学生还会提“买2本故事书需要多少钱”,因为买2本计算简单,这样做省事。
        对此,我们认为在培养数学思维的同时,要与教学要求紧密联系。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正确引导,要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根据要求提出数学问题。
        (三)力求教材用语的规范与准确
        有个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7把钥匙开7把锁,每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至少需要试多少次才能打开每一把锁?”他们学校的老师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至少需要7次,这种可能性是有的,那就是每次拿到的钥匙都是正确的,最少只需要7次。另一部分老师认为,“至少需要多少次”是指保证打开每一把锁一共需要多少次,那么这个题目就应该理解为第一把锁可能试7次,第二把锁可能试6次,第三把锁可能试5次,以此类推,那就是7+6+5+4+3+2+1=28(次)。以上两种意见,一种是利用了“最有利原则”解决问题,另一种则是利用了“最不利原则”解决问题。
        针对意见,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教材在用语方面不准确造成了误解。既然教材的本意是利用“最不利原则”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用语方面就要换个提法,比如改为“至少需要多少次才能保证打开每一把锁?”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
        以上是我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在教材编排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以及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对策。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都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我们的课改一定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朱小梅.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06).
        [2]摭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的误区及有效策略[J].周海斌.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6(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