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阅读实践活动 有效促进语文能力提高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作者: 李建国
[导读] 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扎实推进课堂阅读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本文作者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浅谈了自己的认识:一、加强初读训练,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二、强化文本细读,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能力;三、搞好拓展阅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交流分享习惯。

   
        邳州市港上镇中心小学  江苏 徐州  221300
       
        【摘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扎实推进课堂阅读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本文作者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浅谈了自己的认识:一、加强初读训练,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二、强化文本细读,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能力;三、搞好拓展阅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交流分享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速读;概括;文本细读;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重任,为使阅读教学取得实效,教师应在吃透《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理念,理解各学段目标要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扎实推进课堂阅读活动,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一、加强初读训练,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体现。学生进行阅读就是进行信息的感知、捕捉与理解,有速度且理解得快,能够准确获取有用的信息,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或抒发的情感,就可以促进对文章内涵的把握,提高阅读感悟与欣赏能力。阅读能力需要在有效的阅读实践中加以训练,就像游泳需要在水中训练一样;只掌握游泳的要领而不下水,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为了训练学生阅读速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专门开辟了一个单元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这一单元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在今后的阅读课堂上仍然要坚持不懈地落实这个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感悟的能力。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说,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务必追求一定的速度。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幅较长,这篇课文是以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是一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的经典之作。教学此文,教师在初读环节务必指导学生完成如下任务:一是整体感知。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速读的要求,即集中注意力、读通顺、不回读,并且要带着问题捕捉有用的信息;之后,要求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二是概括事件。这也是对学生整体感知效果的一个检测与反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每一个事件。要注重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可以从文中摘取关键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三是明白文章开头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梳理写作顺序之后,再回过头来欣赏文章开头,让学生明白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并理解这样的好处所在,即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心情及对伯父的无限思念,给本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强化文本细读,培养学生自主感悟与理解能力
        文本细读是建立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之上的,是学生针对某篇课文所开展的阅读活动的深入与提升,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文本细读仍然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提供自主阅读、感悟的时空,创设交流、分享的平台。教师切不可向学生灌输《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条分缕析,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地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将言说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以锻炼学生感悟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学习习惯,使之由被动接受迈向主动探究,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谈了对鲁迅先生的印象,但只是大体上的了解,第二课时仍然需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近鲁迅先生,走进他崇高的内心世界,去感悟其精神品质。那么,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个核心性的问题去驱动学生的思考。这个核心性的问题如何确定呢?结合本文在叙述及谋篇布局上的特点,教师可以瞄准课文最后一句话:“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一句画龙点睛之笔,是对上文的总结,它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点明了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爱戴的根本原因。瞄准了这个点睛之笔,就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捕捉信息并进行思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去发现事例,从具体的言行中去感悟人物品质。当然,在引导学生感知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事例,从不同的视角去感悟、理解。如,针对“笑谈《水浒》”这件事,就要引导学生抓住鲁迅先生的动作和语言,来感受他的率真、诙谐及对晚辈的关怀、期待。针对“救助车夫”这件事,就要引导学生用心揣摩文中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关键词句,来感受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普通百姓的同情与关心。总之,课文中有好多细节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格外关注,指点他们仔细品读、欣赏,畅谈感受,借此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拓展阅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与交流分享习惯
            教材内容毕竟有限,而跟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课外资源是无限的。为了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全面与深刻,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进行拓展阅读。拓展阅读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不能过度泛滥,影响对文本的关注。因为文本是第一位的,而拓展阅读是第二位的,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之后,学生只是凭借具体事例了解了鲁迅爱憎分明、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但这并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同时,课文中还有好多理解上的难点,像“为何伯父去世时那么多人前来吊唁?”“四周围为什么‘黑洞洞’的?”“伯父为什么总是‘碰壁’?”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当时的写作背景及写作主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借助相关的拓展阅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浏览鲁迅相关的资料,课中运用媒体呈现有说服力的语言或图片资料,课后提供巴金的《悼鲁迅先生》等文章,供学生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鲁迅的认识不断走向深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