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2期   作者:李春霞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阵地和有效教学方式,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情怀、社会责任、道德素养等正能量进行拓展和升华。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7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阵地和有效教学方式,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情怀、社会责任、道德素养等正能量进行拓展和升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能提高中华优秀文化的素质培育,又能有效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强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出意见与建议。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至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成为指导传承和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导方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升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借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植基础
        秉承过去,不畏将来,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共同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立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将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团结全党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丰厚滋养,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融合发展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科学地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提供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的元宵节,故宫博物院这一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故宫,第一次举办元宵灯会,让故宫在元宵之夜以一种古典之美跨时空展示在世人面前,这种展示,让人民共同感受到了一次由文化的创新之美而带来的独特传统文化盛宴,这其中不变的是坚守与传承,变的是一种创新和开拓。“故宫之美”使更多的中国人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产生了自豪与热爱。而其他系列如见字如面、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拼写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也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和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通过不断挖掘、开拓、提炼、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核心文化,这不但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弘扬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两创”方针,关键是把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回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
        如果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我们当今的文化作品,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就在我们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时代楷模和革命先锋的道德模范的身上,就在这些人身上凝聚的一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我们挖掘、阐发、学习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只有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转化为人们的世俗日用,才能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各方面,转化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形成人人自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形成人从自觉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路径问题
        文化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只有发展才有生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只有影响才能更好传承。尽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材建设中仍然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高职院校为例,学校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基础》和《概论》课程也只有部分章节涉及少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普遍存在重政治轻文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相融相通。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政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让思政课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让学生从内心信念上认知、认同并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利用思政课教师引导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高校思政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育和提高的重要阵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政课教师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要将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近代思想融合,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仅要研究当下中国,还要研读中国历史,中国党史和新中国史,要通过讲好中国历史、中国故事来影响未来的中国。因此要把在高校思政课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觉自信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上进行强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提出新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规避“重政治知识讲授、轻文化精神内涵”,做好教育引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最新政治理论成果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实效性,教师可针对授课重点难点采取集体备课,轮流展示、人人拍砖的方式,争取在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突出文化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在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学案例、讲授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求思政教师要有责任,有担当。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通过思政课这一教育主渠道,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在课堂面对学生时要着眼于未来,要以一种自信的姿态去生活、去授课,要在课堂上充分自信地讲述中国历史,诠释中国道路,传递中国声音。
        (二)利用思政课堂教学对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学校可利用思政课堂教学,分析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特点,探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以概论课“一国两制”内容为例,维护国家统一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讲授这一章节容时,可以通过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明白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期望和决心,更好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又如“民本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内容,也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将以人为本的中心发展思想融入教学中,通过古时“民本思想”体现当代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使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显示出时代性价值,实现了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学习。
        (三)利用思政课课外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
        思政课课外实践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教学要求为指导,组织、引导大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教学环节。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发挥思政课实践教育平台作用,对大学生开展中华文化自信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青年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增强青年学生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紧迫性。高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活动可通过组织学生社团、演讲队、辩论队开展相关文化赛事;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安排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觉自信教育,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身感受千年积淀流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感召更多的人,最后利用各种机会把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向社会、向世界传递出去。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大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已习惯于网络快餐文化和碎片化阅读,不愿意主动阅读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献。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故事案例融入教学,并布置课外学习与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进一步查询、阅读格言警句与故事案例背后的历史注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化传播方式和技术手段,真正鲜活起来,起到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熏陶作用,从而实现在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2018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7.
        [4]亢敏.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08).
        [5]金民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历史文化根基.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wp/2019-11/29/c_1125287767.htm.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LMKT011;课题负责人:李春霞);2019年广东省德育思政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广东高校传承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GXSZ091;课题负责人:李晓培)
        【作者简介】李春霞(1978),女,广东始兴人,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