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2期   作者:张靖瑶
[导读] 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初中部  广东 深圳  518000
       
        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属人文社会学科,丰富的学科教学内容,历史课堂上充沛的情感体验,为课堂的德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本文以中学历史《鸦片战争》一课的课堂环节为例,试探讨中学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直观教学法导入新课
        展示电影《圆明园》的片段,以影片导入新课。同时设置导入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遭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时光的列车,共同走近那段屈辱的岁月!
        通过《圆明园》的影片观赏,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令学生们对圆明园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圆明园遭洗劫的画面,使学生深切体会侵略者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瑰宝的摧残,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义愤之情,从而萌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凝神效果。而导入语的设置,则激起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达到了起兴的作用。
        二、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清晰的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组织如下课堂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学生将拿到7张史料卡片(如下)。2.先阅读分析卡片内容,再请学生尝试着以历史发展的顺序理清7张史料卡片的逻辑关系。3.利用7张史料卡片,完成一个相应年代尺的制定。
        对史料卡片的阅读、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在小组成员合作,理清史料关系的过程中,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而学生在理清历史脉络的过程中,构建了知识体系,从而独立完成了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整合。同时,也向学生传授了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



        三、创设情境讨论“条约影响”,切实感受爱国氛围
        首先请学生分组对“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一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假设教室为国际舞台,请各组依次派代表控诉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教师总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并以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结束本环节的学习。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逐条对《南京条约》进行分析。控诉战争影响一环节的设置,突出“控诉”二字,教师通过课堂氛围的渲染,强化学生认知和感悟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深刻体会“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最后,雄壮激昂的旋律,让学生爱国情感得到再次升华,以达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活动炙热、外向、感性。而历史本身又具有丰富、生动、具体、形象的情节,这就有利于通过历史教学激发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直观教学法、情景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引入,极大的推动了历史课堂由教书相育人的升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塑造充满魅力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