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2期   作者:梁丽华
[导读] 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贯穿始终。中华德文化从古至今追根溯源、在公德与私德中涵养私德而弘扬公德、当代德行的现状和德行的渐形和社会、学校、家庭应三结合。教师为人师表应注重和提升师德修养,让中华的八德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发扬光大。
       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幼儿园 四川 成都  611733
       
        【摘要】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贯穿始终。中华德文化从古至今追根溯源、在公德与私德中涵养私德而弘扬公德、当代德行的现状和德行的渐形和社会、学校、家庭应三结合。教师为人师表应注重和提升师德修养,让中华的八德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发扬光大。
        【关键词】德;文化;魂
       
        中国传统国学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不论是道家、儒家、佛教、还是法家、墨家、理学等等,其目的除了劝说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更重要的就是教授民众如何“做人”,做一个有“德”之人。
        一、德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核心价值观就是“德”,诸如社会公德、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德治历来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重塑社会德意识从领导干部带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提出“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不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提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并重的“四德”标准和考核要求。今后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德”的份量将会越来越重。
        二、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之关系辨析,克服私性、涵养私德,扬弃私德 、弘扬公德,私德是公德的根基。一个人没有私德的涵养无法真正做到弘扬公德;而从道德维系社会团结 、稳定、正义的视角看。公德则是私德的统摄与目标。缺乏公德的评判标准,高尚动人的私德则有可能走向团体内狭隘的自私,厘清二者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的道德建设现状。科学继承和借鉴优秀道德资源,保持特色,兼采众长,通过涵养私德、弘扬公德,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当代德行的现状
        资中筠:教育势利了,会让道德退化“我上学时教育界没那么势利”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应该引发孩子自然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外国的教育机构就觉得我们特别奇怪,“三好学生”,哪有一个学生什么都比别人好?别的学生,这个学生有这个长处,那个学生有那个长处,怎么就有一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什么都比别人好?“幼儿园的费用比大学高很奇怪”“挑学校看升学率是本末倒置”“学校培养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精神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民族精神堕落与否教育最关键”我们教给他们什么?精神支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比家庭的富有、父母的地位。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不是知识学多少,而在于现在的嫌贫爱富、非常势利的风气,这是很糟糕的。

“教育不应该有让人种退化的危险”我觉得很多家长管的不是地方,孩子在外面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不管,就是分数管的很厉害。所以,我觉得基本的教养和基本的文明是最重要的。现在好像经济好了,老师的待遇也提高了,整个硬件也好了,但是一代一代这样培养下去的话,那就在精神上一代一代退化下去。
        四、德性养成的途径:学校、社会、家庭
        德性是知、情、意、行的整合,人的德性的生成和培育,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几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道德主体,以及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德性主体的重要资源,即重视德性的认知和德性的灌输。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引导人们自觉的加强德性养成。在课堂上接受教育,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培养德性,让德性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动要求、道德自律。在这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启蒙地,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进行锤炼的大舞台。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活动中形成是德性形成的规律。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在德性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十分重要,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用语、文明公约等,号召学生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方法,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习惯。
        五、论师德修养
        教师的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提高师德修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学习理论,提倡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二是教书育人,提倡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三是关心学生。
        老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教师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老师的道德素养更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我们几千年历史的德文化发扬光大,让德文化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从而让整个国民素质得到推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珊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浅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J].教育教学研究,2011.
        [2]董慧,王浩,王丹.论师德修养的“三种精神”[J].科学导报,2015(16):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