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说课

发表时间:2020/7/6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2期   作者:张亚萍
[导读]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滨学校  福建 漳州  36300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2课《角的比较与运算》。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章是图形与几何的起始章,涉及到的概念比较多,角是重要而基本的几何图形,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基础。对图形的表示、几何语言的学习、运用,有必要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为下学期进一步展开几何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角的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了初步感性知识,认识很粗浅,教学中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把前面两个学段学过的内容螺旋上升的提高一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一)教学方法
        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长短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学法指导
        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依照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入手:七台河依山傍水,很多人都去仙洞山爬山锻炼身体,如果是这样一座山,你会选择从哪一面上山?(课件1演示),有的学生会选择坡缓的一面,有的学生会选择坡陡的一面,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实际上是对角的大小进行判断,这样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这样的呈现方式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带来的乐趣。
        (二)类比探究,获取新知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究。让学生利用自制角的纸板模型同桌合作讨论角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类比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能得出角大小比较的方法:度量法、叠合法。结合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角大小比较的实质是:从数量上看度数大的角就大;从形上看,开口大的角就大。引导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从“数”到“形”的过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角的和、差。学生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后,出示一题,图中共有几个角?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关系既有大小关系,又包括和差关系,此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角的比较,又能为角的和、差关系提供问题情境。
        3.认识角的平分线。又回到前面的图,如果射线OB在∠AOC内部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时,使∠AOB =∠BOC,类比线段的中点,这时引出射线OB是∠AOC的角平分线, 
        
        让学生表述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再用∵ ∴的形式进行几何语言的叙述,培养学生几何表述能力,再配备练习题巩固角平分线的用法,类似的推广到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
        (三)合作交流、尝试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配备相应的练习题。
        新课结束后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我安排了三方面的练习:1.基础知识训练;2.能力提高训练;3.生活中的数学。
        (四)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方面进行总结。
        本课设计始终贯穿着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新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思考,善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