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文物古迹的保护已由以往单纯注重抢救性保护逐渐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但抢救性保护仍然还是当前文物古迹保护的主流方式。马殷庙——马楚都督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本中心受委托对该建筑进行修缮。马殷庙——马楚都督庙所采用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的大木构架形式,是南北古建筑文化大融合的典型产物,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围绕本次修缮工作内容,重点阐述了马殷庙——马楚都督庙大木构架的残损类型及修缮方法,以为类似的文物古建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殷庙——马楚都督庙;大木构架;残损;维修
木结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文化的“活”的见证,也是我国古文化遗产的建筑艺术瑰宝。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演变,发展为以抬梁、穿斗以及抬梁、穿斗混合为主的三种结构形式,其中,抬梁式和穿斗式分别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建筑主流[1]。传统概念认为,木构架的力学性能非常突出,但鉴于木构架在服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侵蚀、荷载作用、生物侵害、人为破坏以及自身材料性质缺陷等种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程度不一的残损问题,严重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马殷庙——马楚都督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楚文化进入广西北部瑶族地区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后的产物,马殷庙——马楚都督庙的布局形制,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和做法对边陲民族地区建筑形制的影响,尤其是建筑所采用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的大木构架形式,既有中原时代建筑文化的风格,又保持了南方地区和瑶族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是南北古建筑文化大融合的典型产物,集力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学价值于一身。为更好地保护这一重要文物建筑,2019年3月,本中心受委托对马殷庙——马楚都督庙建筑本体的现状进行勘察,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屋面、梁架、柱子、墙体、地面以及底檐檩条、椽子、飞子等,本文重点对主殿、戏台的大木构架残损情况及修缮要点展开归纳探讨。
1马殷庙——马楚都督庙概况
马殷庙位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前福溪两支流环绕形成的船形台地上,坐东南向西北,是由“两庙一桥”构成的建筑群,分别是马楚都督庙、马楚大王庙、钟灵风雨桥。马楚都督庙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历经86年至弘治十三年(1500年)落成。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修,嘉庆十年(1806年)进行修葺。同治六年(1867年)扩建主殿南北廊和抱厦。戏台在“文革”期间损坏坍塌,2002年修复。大殿和戏台之间是戏台坪,总占地面积1434.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5.76平方米。马楚大王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6年),原址在今址前50米的小竹林处。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搬迁至现址。清光绪七年(1881年)对庙的围墙作改造。钟灵风雨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
马楚都督庙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总面阔21.22米,总进深21.63米,建筑面积414.07平方,建筑的明、次间梁、柱、枋等木构件表面饰有彩绘,彩绘漆面受破坏严重,表面形成污渍和斑驳,柱子表面彩绘破坏严重,现已被桐油覆盖。马楚都督庙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梁架,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砖木结构,横跨在福溪支流上。平面为长方形,建筑面积61.69平方米。可以说,马殷庙是一组既有楚文化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桂北瑶族特色的建筑群,是南方地区尤其是桂北瑶族地区不可多得的较具特色的古建筑。近年来,马殷庙——马楚都督庙建筑群的对外开放与景点的打造,已逐步呈现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趋势,也必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今后通过对其文物本体与福溪村环境修复和改善,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成为富川县的旅游文化品牌。
2马楚都督庙大木构架残损情况
2.1残损情况。木构架作为屋顶的承载体,其力学性能毋庸置疑,地震作用时的“墙倒屋不塌”即是显著表现之一[2],故而该结构类型的古建筑遗产往往能历经百年沧桑而依然顽强屹立于天地间。但由于文物古建历史久远,在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如日光照射、风雨虫蚁侵蚀、地震破坏、建筑材料局限性、人为破坏等[2],导致木构架的损损问题普遍存在。综合以往文物古建的修缮情况来看,文物古建大木构架常见的残损问题主要有梁柱倒歪、木材开裂、腐坏糟朽等。马殷庙——马楚都督庙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的结构形式,主要由梁、瓜柱及枋等承重构件组成,其中,主殿的梁218根、瓜柱101根、枋138根;戏台的梁58根、瓜柱34根、枋8根。本次勘察中发现,主殿、戏台的梁、瓜柱、枋普遍存在残损问题,且多数构件残损问题有两种以上(如图2-5所示),各构件残损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中可见,马殷庙——马楚都督庙的梁、瓜柱、枋的残损率分别为:66.91%(182/272)、66.67%(90/135)、54.79%(80/146)。其中,主殿的木梁残损情况最为复杂,包括七种不同的残损类型,各类型中以严重腐朽、蚁蛀的情况最多,占主殿残损量的29.36%(64/218),瓜柱、枋同样以严重腐朽、蚁蛀问题最为严重,分别占主殿残损量的27.72%(28/101)、18.84%(26/138)。戏台木梁的严重腐朽、蚁蛀问题同样较为严重,达戏台残损量的35.19%(19/54),瓜柱、枋则单纯蚁蛀居多。
2.2残损原因。马楚都督庙的梁、瓜柱、枋等构件分为为硬木材质(主殿)和杉木材质(戏台),木材虽然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压、抗震、易于加工和维修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弹性模量低、易老化、变形、受潮和虫蛀等明显的材质缺陷,在长期的环境侵蚀、荷载作用以及生物侵害下,很容易出现各类残损。同时,广西常年气候温润潮湿,不但容易诱发木材腐朽,且潮湿环境适宜白蚁生长,日积月累下白蚁繁殖扩散迅速,破坏力巨大,这也是南方地区文物古建的痼疾之一。此外,本次勘察发现马楚都督庙的屋面受损情况同样较为严重,小青瓦合瓦屋面的部分瓦面滑脱,40%的瓦件严重风化、碎裂,导致屋面局部漏雨,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屋架的腐朽程度。
3马楚都督庙大木构架维修要点
本次维修中,对于保存较好或是病害程度较轻的大木构件,一般做防虫防腐处理后现状保留,如,彩绘褪色严重,表面布有灰尘、雨渍以及雀替保存较好的构件;对于托梁构件轻微歪闪的,归安歪闪的托梁构件;(非更换的构件做法)
对于病害程度较高的大木构件,则采取更换及加固两种方法,具体如下:
3.1更换法。更换法即文物古建修缮中的“原式更换”,此方法虽然保险省力,但在文物古建修缮中并不提倡,需斟酌采用[3]。马楚都督庙维修中进行更换的对象主要是严重腐朽或是严重腐朽和蚁蛀(即朽坏、蚁蛀面积与截面积之比大于1/8)的梁、瓜柱和枋,该类型残损往往裂缝较大且仍在继续发展,故而均按原构件规格样式复制给予更换。
对于表面轻度腐朽或虫蛀情况不严重的,则剔除严重腐朽、蚁蛀部位即可,并包镶修补腐朽部位,用同种木材按照剔除部位原样加工,使用乳胶HT-01粘结剂粘接补齐,做防虫防腐处理后现状保存。
3.2加固法。对于开裂深度不超过柱径1/3的瓜柱,采用嵌补的方法进行维修;裂缝宽度在≤5mm时,采用腻子填充修补;裂缝宽度在5~30mm时,用同样材质的木条嵌补,并粘接牢固。瓜柱的墩接,采用巴掌榫对接或抄手榫对接两种方式,墩接的长度不能大于柱高的1/3,搭接榫的长度为柱径的1.5倍,不小于400mm。墩接后需加铁箍,铁箍需刷防锈漆三道。墩接应做到接口严实、加箍严紧,表面光华顺直。墩接前对木材做好防腐处理,采用巴掌榫对接时,对接面必须保证接触严实无缝隙。对于裂缝深度(如有对面裂缝,取两者之和)小于梁宽或梁直径的1/4的梁,采用嵌补的方法维修,即填塞木条粘接。枋的维修加固做法可参照梁的做法。
总之,文物古建大木构架的残损,不但严重降低其承载力和安全性,也使得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做好对古建筑木构架残损状态、损伤成因等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对不同情况的病害进行治理,使建筑的病害得到遏制,恢复原建筑主体结构的性能,消除建筑安全隐患,让建筑保持在一个健康、良性的状态,是当代文物古建保护和修缮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本次对马殷庙——马楚都督庙大木构架的维修中可以看出,文物古建大木构架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不同的残损程度的构件均有其最佳方案。因此,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多方面的考虑与对比,以最佳的维修处理方案为类似的文物古建筑实施保护与修缮。
参考文献:
[1]成丽.闽南大木构架修缮技艺初探[J].新建筑,2017(4):146-151.
[2]王小幸.浅谈历史建筑大木构件维修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9(5):146-147.
[3]林丽.古建筑木梁架常见破坏形式及修缮方案[J].价值工程,2016(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