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规划项目,以上海市南京东路为例,梳理近年来街道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总结国内外优秀街道的共性要素,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南京东路要承担的使命与目标定位,从街道业态、交通环境、文化体验、旅游等层面制定详细的改造提升策略与街道复兴建议。
关键词:南京东路 步行街道 百货文化 改造提升 主次街道
引言
街道是城市的门面和灵魂,街道空间是城市居民精神状态的反馈空间。有个哲学家说过:“让我看看你们城市的建筑和街道,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市民在想什么”。认识城市,最佳方式,就是逛街。什么城市是好的?可步行的城市就是好的城市!适宜步行的、宜居城市的核心就是宜人的尺度和适宜步行。
1、南京东路步行街的提升背景、历史沿革及现状问题
1.1.南京东路步行街提升背景
每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东京的银座、巴塞罗那的兰布拉斯大道、伦敦的摄政街等。而作为中华近代商业发源地的南京东路见证了上海“十里洋场”一个世纪以来的荣辱兴衰,不仅仅是上海的代表街道,更被誉为“中华第一街”。
这条繁华的世纪街道,由于城市多商圈格局的冲击,内部业态的老化、街道空间品质的下降等问题,南京东路的地位正逐年弱化,甚至被南京西路、淮海路等一些新兴街道所赶超。新一轮上海总体规划提出创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战略目标,南京东路的复兴与重塑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此契机下,参与了上海市黄浦区商务委员会组织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规划》,依此展开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改造的探索。
1.2.街道历史沿革与代表文化
南京东路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的起步期:1851年-1916年,因租界而修建,最初只有500米,被称为“花园弄”,后向西延伸至至浙江路,被市民的亲切的称为“大马路”,60年代再次延伸至西藏路,定名南京路。第二阶段的发展期:1917年-1944年,这段时期是是南京东路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先后创立,为南京东路百货文化奠定了基石。第3阶段:1945年-1998年街道的完善期,抗日胜利后租界废除,南京东路正式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规划对沿街商铺进行了全面改造。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是南京东路的全面提升期,99年河南中路-西藏中路段划为全天候步行街区,至此"中华商业第一街"享誉全国、闻名于世。
分析南京东路的发展历程,实地调研沿街20余家大型商业店铺,42处历史文化建筑,22家老字号品牌,8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全线段街道界面等,对此进行深度梳理,总结出南京东路的六大代表文化,如下表所示。(表1-1)
1.3.街道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商业网点数量多,业态聚集度高。对比北京王府井,广州北京路等相同等级的商业街区,南京路步行街商业网点数量最多、单位面积强度偏大。在上海地区层面,对比周边另两条商业街南京西路和淮海中路,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网点密度高的特点更为突出,其原因主要为:商业用地集中度高,街区内非商业用地少;百货业态聚集,单位建筑体量中的门店数量更多。
2)、业结构老化,品牌定位不明确。对比周边南京东路、南京西路、淮海路三大商业圈,三者中,南京西路商业店铺与写字楼租金略均高于南京东路,南京路步行街的零售业态比例高,餐饮、生活服务业态比例低。商业业态老化,活跃度较低,消费空间相对单一。目前,南京路步行街的商业载体以百货、街铺居多,单店面积较小,体验型、休闲型消费空间缺失。南京西路主打中高端消费,淮海中路主打新兴潮流与文创业态,南京路步行街的品牌定位尚不明确。(图1-1)
3)、主街与次街二元化。步行主街(南京东路)与两侧次街(天津路、九江路)的功能业态、城市面貌反差较大;次街的商业业态较为低端,商户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街道界面较为杂乱。
4)、公共空间缺乏系统规划。公共空间整体品质不佳,世纪广场利用不足,缺乏活动空间吸引人流;街道标识系统不完善,休憩设施不足,文化体验活动缺失。
5)、历史文化挖掘不够。上海品牌、百年的老字号文化以及大气包容的海派文化元素缺少系统的挖掘梳理,街道中的家具稍显呆板,缺乏艺术性引导来提高其文化内涵及设计品质。
2、南京东路步行街提升策略及改造措施
2.1街道提升目标定位
依托新零售和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发展契机,对接旅游地标点和重点商圈的人流优势,梳理街道资源禀赋,提出提升的目标:“中华商业第一街(之于上海、之于中国)、全球卓越城市的繁华活力带(之于世界)”。重塑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时代特征,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塑造世界级的商圈地标。
2.2街道提升策略
以“海派经典、世纪繁华” 为主题,提出提升街道品质的9个纬度。(图2-1)
策略一:延伸空间长度。南京路步行街现状长度1公里,规划向东延展到外滩,连接黄浦江滨水活动带,使整个步行街最终长度达1500米;改善西藏中路交叉口的过街体验,使步行活动顺畅的连接人民广场区域。
策略二:扩展街坊深度。将南京路步行街北部的天津路及南部的九江路分别作为高街(Up Street)、低街(Down Street),并设置地面公共交通、自行车道、连续宽阔的人行道,在高低街两侧街坊融入商务、酒店、公寓、休闲商业等混合功能,充分扩充南京路步行街主商业街的主导功能。西段结合老闸浦房、中国大剧院等历史建筑,引入新的演出模式,改造更新贵州路两侧4-6个街坊,形成戏剧、文创、时尚餐饮特色次街区;东段依托外滩,结合中央商场街坊、慈安里街坊、圣三一教堂街坊、老市府大楼街坊的升级改造,打造一条从北部外滩源,穿南京路步行街,再到南部福州路的,集顶级酒店、奢侈品店、时尚餐厅、顶级公寓、博物馆、剧场等为一体的综合商业铂金带。
策略三:发掘文化厚度。西段(西藏中路至福建中路)重点发掘历史建筑文化(文艺复兴式、新古典、芝加哥高层派等优秀历史建筑),街坊文化(爱民巷、德兴里等文化街巷),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剧场剧院(新光、黄埔剧场、中国大剧院等),教堂文化(沐恩堂);中段(福建中路至河南中路)以里弄街坊文化(香粉弄、盆汤弄等),中华老字号文化(王开照相馆、蔡同德堂、老庙等)为主;东段(河南中路至中山东一路)以外滩开埠文化、大楼文化(老市府大楼、和平饭店等)、洋行金融文化、历史建筑街坊(慈安里等)、教堂文化(圣三一堂)为特色。
策略四:优化空间品格精度。通过强化街道空间和每段建筑风格特征,优化立面的材料和色彩、店面招牌和橱窗、灯光和街道家具等,提升南京路步行街的空间品格和气质;南京路步行街总体街道空间气质:优雅精致+繁华奢华。西段突出经典感:文艺复兴后期的丰富细节,又不失古典理性;中段强化本土感:中西交融,时尚与古典并存,热闹缤纷;东段以顶级感为主:芝加哥高层学派的理性和韵律,高雅时尚,低调奢华;
策略五:扩充功能业态广度。南京路步行街整体功能以顶级购物、经典百货、时尚餐饮为核心,引入顶级的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配以顶级高端商务公寓、soho等,形成 Live + Play + Work (生活、工作、娱乐)复合功能街区。西段主导功能:四大百货、时尚餐饮、现代演艺、精品酒店、商务办公;中段主导功能:中华老字号、本土餐饮、图书出版、创意办公、特色居住;东段主导功能:顶级酒店、奢侈品专卖店、高端办公和公寓、教堂集市广场、漫步街区。
策略六:确立多种交通宽度。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慢行交通为主导,与机动车交通共享街道空间。主街容纳行人、公共车、自行车、机动车、局部沿街停车。次街容纳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局部沿街停车。里弄主要容纳行人、自行车,限时停放单向机动车。
策略七:增加空间边界开放度,增加街道界面的开放度,特别是底层店面,包括广场和街道。在商店功能、店内外视线、橱窗灯光等多方位,于外部行人产生交流,在街道、广场结合业态,设置外摆区。
策略八:加强场所活跃度。街道广场引入多种活动,增加交流、交往机会,强化街道功能混合、沿街立面丰富,店铺种类、尺度、式样、营业时间多元结合。
策略九:提高步行体验舒适度。在连续性、安全性、愉悦感、观赏性四个方面提高步行舒适度。连续性:消除步行阻隔点,以连续活跃的街面,加强步行的连续性;安全性:街道以行人为主体,降低车速(30-40公里/时),同时在灯光、视线上对行人加以关照,强化步行的安全感。另一方面,适当加宽人行道宽度,增加遮阴和休憩设施,通过对路面材料的改善,;优美视线和焦点的营造,提升空间品质的景观性,加强步行的观赏性,提升步行的愉悦感。
2.3街道改造措施
1)街道空间布局优化
根据九大提升策略提出“一街三段六区”的街区发展格局,一街:南京路步行街,全球卓越与文化多元的商业步行街。三段:其中东段以高端零售,国际一线品牌为主要功能;中段定位专业特色商店,老字号品牌;西段主打百货商店,文化休闲。六区:高端商业商务和酒店区,大楼文化和步行体验区,里弄文化和本土餐饮区,图书文化和商务办公区,戏剧文化和大型百货区,商业商务和酒店综合区。整体空间架构为一条漫步大道贯穿东西,南北高低两条主街,三段三条特色次街区,多个提升节点。(图2-2)
2)街道界面引导
依据建筑价值,风貌特征将南京东路沿街建筑风貌划分为四大类,针对各类建筑提出不同的提升策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承载街区生活记忆点的历史建筑(四大百货、惠罗公司、七重天等),保护并修复为主;80年代后期街区改造时期建筑,仿照古典主义风格的近仿建筑建议(中丝亚太商厦、真老大楼等)保留历史符号,提升整体风貌;高层为主,体量较大,建筑年代较近,现代风格为主的高层建筑(世贸大厦、南新雅大酒店等)以维持建筑现状、提升沿街立面为主;不符合建筑在南京路步行街定位,风格杂乱,需要更新的无特点建筑(宝大祥、世纪广场舞台等)建议整体更新。(图2-3)
3)节点提升
世纪广场,围绕世纪广场设置弧形服务设施亭、景观构筑物和草坪,增加世纪广场的空间违和感,从而区分出步行主街和广场空间。在广场内部布置餐饮外摆区和休憩座椅,设置旱喷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此停留和活动,从而提升世纪广场的人气和活力,成为南京路步行街最具魅力的公共场所和地标空间。
西藏中路口,提升现状西藏中路与南京路步行街交叉口的门户形象。将入口处景观花坛改造成现代简洁风格的玻璃罩,高度在3米左右,从而提高地下步行出入口的采光,改善步行体验。
河南中路节点,提升现状河南中路与南京路步行街交叉口的门户形象。在入口处设置一个高度为3.5米的观景平台面向东侧外滩,平台西侧设计成大台阶,供游客休憩和观景,在平台下方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从而成为南京路步行街的新地标。
3、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既要承担必要的商业功能也要反映地区的文化厚度,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灵魂,更是城市居民精神状态的空间载体。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应注重把人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空间长度的延伸、街坊深度的扩展、文化厚度的发掘、空间品格的优化、空间边界开放度的增加、步行体验舒适度的提高等手法体现人文主义关怀。此外,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改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规划层面的引导,更需要管理层面的组织、扶持与监督。本文通过实际项目的归纳总结,对历史文化街区及城市更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 美]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M ] . 方益萍, 何晓军,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41-50.
[2] 阮仪三. 上海南京路建筑风貌和街道空间特色[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服〉,1994,9:11-16.
[3] Tiesdell S,Oc T,Health T.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26.
[4] 涂健. 作为城市空间的城市街道设计优化策略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