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称资源衰退型城市,指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自2008年,我国分三批公布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阿尔山为第二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正面临城市转型。与传统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相比,森林资源因其具有可再生性和多功能性,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森林生态经济,其经济发展的替代产业的方向更注重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生态旅游成为其主要产业转型主要方向。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折点,是危也是机。紧抓阿尔山转型机会窗口,构建睿智发展框架,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载体,建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突破交通瓶颈,建设以圣水为主题的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圣地。进一步建立目标实现评价体系,智慧动态调整发展策略。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全域旅游、睿智发展、阿尔山
1 阿尔山历史沿革与转型发展背景
1.1.阿尔山历史沿革:依林而建、因林而兴
阿尔山,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其城镇发展与林业的兴衰一脉相承。阿尔山一直被视为一个天然资源的宝库,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已在此掠夺木材、修建铁路、建设高级温泉疗养所。解放后,阿尔山经历了林业发展的兴起和繁荣,从边陲森工小镇一路走来,1996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阿尔山市(县级市),面积约7409平方公里,下辖3街道4镇。
1.2.阿尔山转型发展背景:资源枯竭,转型阵痛
作为典型的森工类资源城市,林业是阿尔山固有惟一支柱产业。但随着森林资源加剧枯竭和国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1998年以来,一直呈现“林竭城衰”的下行趋势,经历了约10年的转型阵痛期,2007年木材采伐限量仅为10.6万立方米,较1997年的28.3万立方米减少63%,积极的一面是生态环境改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但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失速,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大量林业职工下岗失业。
2009年,国务院明确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32个)名单,阿尔山市名列其中。面对严峻的形势,阿尔山开始谋划转型发展,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2012年阿尔山下定决心,率先实现全面禁伐,但与之相伴的是经济发展的停滞和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明确城市转型方向迫在眉睫。
2 生态旅游是森工类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经之路
寻找林业之外的替代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是阿尔山们的首要课题。发展生态旅游、全域旅游可以说是森工类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首要选择。同样被列入森工型资源枯竭城市的伊春市,是曾经的“祖国林都”,通过主推“中国红松故乡”口号,打造“中国长白山国际矿泉城市“、”中国人参故乡“,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生态文明背景下,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优先是森工类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必要前提。修复生态、减少开发规模、带动地方就业、提升地区影响力等生态旅游的产业特点都助其成为转型主导发展产业。
全面禁伐使阿尔山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64%增长到2017年的84%;在2017年,阿尔山接待旅客360万人次,旅游收入45.5亿元,达到2012年的近20倍,在全市6.8万人中,旅游产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比近60%。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凸显,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阿尔山国际圣水节、世界地质公园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梦幻阿尔山》演出等,都成为了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冬季去阿尔山看雪品川、夏季去阿尔山草原骑马成为众多游客的选择,随着《亲爱的客栈》等真人秀节目的引入,阿尔山全方位弘扬旅游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力。
然而单一的旅游产业发展也为阿尔山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对旅游市场增速的担忧、周边同类景区的竞争压力、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如何加强旅游产品特色以及打破极寒气候的交通不便和发展瓶颈等。整合资源,回归“绿色发展”初心,牢记生态旅游是城市转型主导方向的发展使命。
3 阿尔山睿智发展规划框架: 绿色发展、圣水经济
3.1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阿尔山拥有草原、森林、湿地、火山、温泉、冰雪等多元景观;“绿、蓝、红、银”四色景致和反差强烈的四季风貌变化。在上述生态资源中,丰富的水资源是能够串联阿尔山全域旅游的主线和索引,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意为满语“热的圣水”。阿尔山水资源是世界第二功能型矿(温)泉群,已查明阿尔山温泉、金江沟温泉、银江沟温泉三处温泉。规划以“上善若水 . 热之圣泉”为主线,挖掘现有水资源体系,拓展现有矿泉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路径。
正如法国依云小镇的成功,其秘诀除了资源禀赋的水资源,还有将温泉资源和旅游业充分融合渗透。阿尔山地区也可通过不断延伸和扩展产业门类,强化温泉“健康,养老,休闲,娱乐”功能特色,进一步聚集人气,形成土地综合开发的重点和高效回收基础投资的载体。使之成为世界级的集健康、度假、会议于一体的知名旅游胜地。
规划坚守生态优先原则,紧抓“圣水”主线和圣水文化、宗教色彩、民俗风情三大关键词。提出建成以圣水为核心主题的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圣地的发展目标。提倡“产城景联动保护与发展”,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打造“智慧阿尔山”,建设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圣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导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构建产业、空间、交通、旅游、技术、人力多维度的发展路径。在产业维度上,以生态+智慧+旅游为主导,统筹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提出产城一体化发展,形成智慧发展的廊道与片区。在交通维度上,大力提升交通设施质量,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旅游交通条件。在旅游发展维度上,丰富旅游产品、强化特色、大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新技术的运用和对人才的引入和善用,共享发展成果。
3.2 产业发展路径——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综合《兴安盟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阿尔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阿尔山生态旅游发展规划(1999-2020年)》、《阿尔山冬季旅游专项规划(2014-2027年)》等各层级规划,聚焦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加快现有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形成“大旅游”产业概念,联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第一产业: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在退耕还草的前提下,以阿尔山特有的农林渔畜种养为主,发展环境友好节地型有机农林业、设施农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塑造大地景观,将农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深度结合,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第二产业:以矿泉和农林牧产品的加工以及进出口产品加工为主,走特色精加高科技方向发展,如医美产业,为旅客提供特色产品,形成工业旅游资源和项目。
第三产业:围绕旅游业为中心,紧抓国内外中产阶层及以上人群的实际需求,加强医疗康养、文化艺术创意、亲子活动与儿童教育实践、娱乐传媒、个性化特色服务等产业的谋划布局,形成“旅游+”、“生态+”的特色服务业体系。
3.3 土地空间发展路径——产城景联动发展
阿尔山布局具有天然的分散结构,秉持有机疏散的空间格局,确定“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思路。基于环境保护原则下的整体分散和保证规模经济发展的局部集中,实现了阿尔山城市具有特色的、复合功能的空间布局,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活力。
明确划分生态保护分级范围,确定一级保护区为绝对保护区,保持无人烟的原始状态;二级保护区为协调保护区,可允许少量人员进入,一般指联动发展区除城镇、景区、农林产业园之外的区域;三级保护区为城镇、景区和农林产业区等大量人员可进入区域。
空间上,整体呈现“智慧廊道、有机嵌入、圣水引领、镇景一体”特点,其中东北、西北和南三个发展方向的脉络形成智慧发展廊道;结合观光列车走向连接市域各镇、街道的旅游环廊。
在生态分级分区保护思路下,结合阿尔山行政区划边界、三大林业局的范围以及地貌单元划分边界进行划分 ,划分为五大片区。将空间上相近的资源按圣水+城镇+景区+相关产业区组合为五大产镇景联动发展区,包括口岸——伊尔施、金江沟——天池、温泉街——白狼镇、雾凇——五岔沟、明水——好森沟五大联动发展区,明确各自在圣水主线下,依次叠加口岸风光、林俗风格、火山地质、生物活力和森林地质的片区特点下形成的产城景联动发展。
3.4 人力与人才发展路径——基于环境容量下的候鸟式工作模式
作为森工类资源枯竭型城市,对于阿尔山的人才吸引战略首先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可能性。阿尔山环境容量包括五个地貌单元的总用地和镇区建设用地的环境容量,测算公式按照C=(T/AT)*(S/AS)计算,其中:C表示极限容量,T表示每日开发时间,AT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S为资源空间规模,AS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规划对总规所确定的各片区人口规模进行修正,旅游人口分布从注重西北口岸-伊尔施等城市区域到东至金江沟、南至五岔沟和好森沟的多元发展、各地开花态势,从点对点的区块旅游向全域旅游时代迈进。
明确环境承载力,即人口容量上限后,规划提出“育才+借脑+引才”相结合,结合阿尔山旅游产业季节性变化的候鸟式工作模式。每年4-9月是旅游旺季,各地的游客和旅游服务人员蜂拥而至,10月后则为冬歇期,对人才季节性的需求为候鸟式工作模式提供机遇。同时,亦可创建旅游培训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搭建科技协作网络平台吸引“外来人才”。
3.5 交通发展路径——全天候环保观光列车服务
综合交通的可达性无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阿尔山对外交通目前主要依靠常规的空、铁、路交通,机场南侧新铁路客运站的建设将实现空铁联运零换乘,大大缩短由机场至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市域辖各镇景区的交通时间,为未来大规模吸引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游客奠定交通基础,也为口岸进出口贸易发展提供便捷的物流交通支撑。
市域内部旅游交通方面,考虑增设观光专用列车的可行性。依托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小火车的基础,延长线路,提升设施。观光列车能够有效打通旅游各区域交通,完善市域整体旅游线路,提高在冬季极寒气候下的服务水平,唤起人们对森林小火车的记忆和向往。观光列车比自驾游更安全性、更舒适,其本身也能成为独特的风景线。在旅游淡季也能转化为当地人员通勤的交通手段。可以说,观光列车能阿尔山旅游新名片,使其区别与黑龙江、吉林的同类型景区,增强区域竞争优势。
3.6 旅游发展路径——圣水文化串联特征各异的多线路
为解决阿尔山旅游季节性强、旅游资源分散、深度体验少、文化特色缺等问题。全域旅游在圣水+旅游的主线之下,构想系列圣水旅游产品,包括圣水+冰雪体验的冰雪主题游乐园、雾凇景观长廊;圣水+口岸经济的矿泉药妆产业;圣水+医疗康美的特色温泉医疗泡浴、中医康复疗养中心;圣水+生态农牧业;圣水+动物保护基地等。这些圣水+旅游产品也被串联在各条游线内。
在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下,本身相对分散的旅游资源必须要得到整合。规划将阿尔山的旅游资源分级分类,叠加地域资源特色、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及交通联系等因素,构建三条特征各异、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利用最原始的建设方式,力求最小的人工干预建设驿站,有效解决景区分散,点到点之间通勤时间长,游客沿途体验内容缺失等劣势。伊尔施即为满语里的“驿站”,以其作为一级驿站,增设二、三级生态驿站,结合森林生态景观,以科技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依托,通过改造火车站、原住民区、自驾车营地、景区入口,在三条游线上布置多级生态驿站,以最经济环保的方式快速形成一批亲近自然的特色旅游服务设施极核,可以在短时期内解决阿尔山旅游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3.7 技术发展路径——保姆式智慧旅游系统
大数据时代,旅游服务也已向云端迈进。在地广人稀的阿尔山,智慧旅游产品的应用十分重要,建立数据平台覆盖全部旅游内容,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安全、智慧物流、智慧支付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强调旅游向导和服务的便捷、贴心、智慧,将景区、政府、酒店等各方资源集聚起来,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天下我有”。
4 目标实现评价体系
阿尔山的睿智发展规划中拟建立一套对规划目标体系实现情况的评价体系,以2-5年为周期,对目标的实现度进行分层次评估,并动态修正规划策略。上文中所确定的阿尔山睿智发展框架可划分为六大维度发展路径实现,第一层次即对其分项的实现度分别评价,再通过权重叠加,对总体目标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比例进行定量化的评价和定性化的判断。第二层次为对区域旅游发展环境的评价,可通过横向与周边景区以及纵向与过往同时期同类项进行比较,判断旅游发展及管理机制的有效性。第三层次是对旅游发展中各重要要素的分析,具体包括生态修复和产业联动的程度、空间结构和交通组织的优化率。最后一个层次是对睿智发展规划中的具体战略和策略的动态修正和反馈,保证规划下一阶段目标的实现。
5 小结
睿智发展对阿尔山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生态方面,通过三个保护层次及产城景联动发展区,为阿尔山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创新的思路。资源利用方面,对阿尔山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圣水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产城景联动发展区的规划也为产业的协同高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空间基础,为智慧技术新型环保技术提供用武之地和价值空间。交通方面,通过观光列车建设突破发展瓶颈,整合利用现有铁路资源,以最经济环保有效的形式解决极寒气候交通难的问题。社会经济层面,实现跨越式拉动,规划期末旅游总收入预估超过192亿元,完成第一个百年国家目标。
阿尔山的睿智发展路径作为其资源枯竭后城市转型的手段。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理念,一手紧扣生态保护修复,牢记“生态立市”;另一手紧抓“旅游兴市”,强化全域旅游理念和建设标准,带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空间上提倡产城景联动发展。睿智的发展路径具有推广价值,阿尔山们可以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坚持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睿智发展思路,寻找资源枯竭后的转型出路,并创建多维度路径实现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桂兰;内蒙古自治区8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对比分析;内蒙古统计;2018年02期
[2] 王羽;周永振;内蒙古阿尔山市旅游扶贫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17年02期
[3] 黄馨;陈才;内蒙古阿尔山森林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05期
[4] 刘建东;李晓雪;阿尔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探索——对伊春、白山等城市的考察报告;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5] 梁启东;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实现产业转型;中国林业;200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