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造价应用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9卷2月第5期   作者:方小清
[导读] 总结 EPC模式在明确管理目标、平衡经济效益与强化结算造价管控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本文以EPC模式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造价应用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我国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发展现状,分析 EPC模式下工程造价的管控要点,提出提高策划方案的设计先进性与施工经济性;以商务策划为主,将测算与核算工作有效结合;以管理效率为辅,控制非正常造价情况的发生等措施,总结 EPC模式在明确管理目标、平衡经济效益与强化结算造价管控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EPC模式;市政基础设施过程;造价应用
        引言:EPC模式是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的一种总承包模式,由指定的承包商负责项目施工方案设计、材料采购与建设施工等一系列事宜。固定总价合同是业主与承包商间普遍采用的合作方式。在市政基础设施过程中应用这一承包模式可以将大部分风险转移给承包商方,因此科学控制工程项目造价会对承包商获得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也关乎着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造价问题。
        1 EPC模式下工程造价管控要点
        1.1提高策划方案的设计先进性与施工经济性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普遍采用标准的造价计取方式,要想保证造价管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选择的设计方案必须具备最优的性价比。一方面,设计方案的选择应结合工程的施工条件与作业情况,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便利性与可靠性,还要考虑项目作业的经济性原则,满足各项设施功能的建造需求。与此同时,工程的实际建设效果不仅需要符合投资方的各项投资要求,还要管控与控制工程成本造价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在EPC模式中,设计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人员必须对各项作业因素予以全面考虑,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好施工进度控制与费用控制规划方案,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对与比较,选择最优的策划方案,合理预估工程造价,管控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造价管理[1]。
        1.2商务策划为主、结合测算与核算工作
        全方位管理工程造价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支持。因此,应构建具有全面型与系统性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机制,实现对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监督与造价管控,对设计方案中的各项资费指标予以充分了解,掌握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的大体框架,对各类作业成本框架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以此为标准,将具有可行性的造价管理计划加以制定,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提高针对工程施工过程的造价管理力度,以市政工程规定的审批程序为标准,严格遵循流程进行控制项目施工造价基准工作。
        1.3管理效率为辅、控制非正常造价情况的发生
        在管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造价时,应对造价管理工作的本质具有正确认识,造价管理与造价控制与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作业进度与现场管理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管控行为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这样市政工程EPC模式的完整体系才得以形成。因此,在开展造价管理工作时,需对各个环节的施工情况予以监督,避免其出现纰漏,若项目作业出现质量问题,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建设进度,造价管控工作也要面临较多的不确定因素[2]。管理人员应负起监督管控责任,避免非正常造价与不受控损失的发生,以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为单位,以科学高效的造价管理为目标,构建标准的管理规范线条,确保在合同规定的施工周期内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作业,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达到科学管理的工作目标,控制实际使用费用处于规定的合理额度内。
        2 EPC模式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造价应用
        2.1明确管理目标
        在EPC模式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实现了全面化的一体式管控,从工程施工的方案设计、材料与设备的采购置备到施工技术的应用等都被纳入造价管理的涵盖范围。在对造价控制目标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将作业技术与经济投入相结合,利用主动控制的管理手段,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工程总承包的项目造价便是EPC管理模式的基本原理。
        (1)明确管理目标。复杂性是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主要特点,其涵盖的作业项目多,涉及范围广,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管理目标也会变得繁杂不明确,这种现象在当前大部分的市政工程内较为普遍。

要想使得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更高,必须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与施工要求进行明确,以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与项目数量为依据,全面考量造价成本与经济收益等因素,置备多样化的作业方案,在通过对比与分析选择最优质的、实效性最好的方案进行调整与处理,并将其确定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施工的最终方案。以这一方案为基础,对方案内要求的管理目标与施工标准予以明确,最后全面分析造价管理工作可能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争取为造价管控的落实工作做好铺垫,提高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2平衡经济效益、控制设计限额
        (1)严格规范招投标工作。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在计划建设施工前普遍会设置招投标环节,以选择最佳的工程分包单位,这也是招投标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的造价成本控制而言,选择并确定适宜的分包单位是十分重要的。市政工程在EPC总承包方的角度上,必须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选择具有合格资质的分包单位,以项目施工要求与建设目标为基础,审核投标单位的经营能力与作业能力,确保其可以满足基础设施工程的各项需求[3]。与此同时,判断各个投标单位的报价是否合理,若单位资质与基本能力不存在过大差异,应对报价较低的投标单位优先考虑,以此为后续的造价成本控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切实保障市政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做好合同管理。在EPC模式下,要想提高工程项目施工造价成本控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必须严格把关合同管理工作。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正式开展前,会与分包方签订正式的合作合同,签订的各项条款与文件都会对涉及的资金内容进行约束与规定,各项经济因素都会对后续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工作产生影响,要使得总承包方与分包方的经济效益都得到合理维护,并需提高合同管理的实践力度,推动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工作步入高效化与系统化的发展渠道,以合同为纲领,保证双方严格依照各项条款履行职责。
        (3)严格控制施工变更问题。要确保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在EPC模式下能够有效开展,应加强管控实际施工的变更问题[4]。若计划变更的作业环节涉及到较高的经济消耗,更应该对变更的必要性与具体的变更规划进行判断与分析,对实际的操作方法与内容环节等严格审查,以合同规定标准为基准,落实双方的职能任务,将施工变更造成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2.3强化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控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施工结束后,应以EPC模式的合同规定为依据,结算总承包方与分包方的项目工款。以总价合同或单价合同等其他类型合同为依据,按照约定的结算方法进行竣工结算,业主单位应依照总承包合同遵守履约过程[5]。线做好总承包合同结算工作,在依次结算分包合同,通过对比两者的结算情况,对造价成本的变化原因予以明确,最后完成工程项目的评估工作。
        总结:在目前的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EPC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也在积极地推广与应用此种工程建设模式。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应用EPC模式有助于推动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高施工效率,让造价成本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总承包方应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与协调能力,将造价管理贯穿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蓝哲鑫.EPC模式下的工程总承包造价及其成本控制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3:157-158.
       
        [2]邱瑾,张涛,张林.市政工程的EPC项目成本管理[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2:81-82.
       
        [3]冯立良.浅谈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控制[J].山东工业技术,2019,12:135-136.
       
        [4]韦丽,叶兰.EPC模式下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筑,2019,1605:173-174.
       
        [5]胡福梅,吕国庆.EPC管理模式下的成本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0: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