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唐燕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强了对外交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进。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互联网+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建设的突破口,全面推进翻译专业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教育质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高翻译专业人才

        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强了对外交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进。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互联网+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建设的突破口,全面推进翻译专业产教融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教育质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翻译专业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要提升翻译教育的质量,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就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要使校企合作取得实效,就需要推动实践教学;要推动实践教学,就需要立足于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真实项目是重要构件。翻译学习者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真实项目,从而快速掌握相关翻译技能,提高双语转换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项目翻译教学应当具备六个主要特征:1.教学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交互;2.学习方案以问题求解和策略选择为中心;3.创建信息交流环境;4.组建学习者共同体;5.配置专家资源;6.创建多元评价机制(李瑞林,贺莺:95)。项目驱动下的翻译教学模式,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提升译者的综合素养,是互联网+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依托互联网的典型应用。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关注项目教学,项目教学通过改变传统式教学,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一个项目的不断拓展和层层推进带动课程的学习,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又以项目的一个实例不断推进驱动课堂教学的开展。注重通过实际工作过程对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驱动型1+1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以项目驱动为理论指导,立足于真实项目,师生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研究目标
        通过探究校企合作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提出校企合作基础,即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的基础和条件。在此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项目驱动型1+1模式下的认知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项目驱动型1+1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能够提高翻译教学的实效性,能够为相关翻译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项目驱动型1+1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为驱动和导向,围绕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真实翻译场景,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翻译工作打下基础。认知教学,即由企业方提供样本,仿真案例,模拟演练翻译任务,能够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翻译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接触翻译市场,明确学习目标。校内导师从理论视角指导学生分析翻译素材,增加学生知识的可迁移性。项目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综合型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构建综合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校聘请企业方导师到校讲学和授课,以专题课、微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企业方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企业方导师共同参与学校相关教研项目。在校外导师的专题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对项目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学校再集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完成真实项目,校内导师和企业方导师共同进行指导。项目驱动型1+1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帮助学生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践能力。
        四、预期效果
        通过有效利用所采集的第一手实证数据和资料,综合运用概念分析、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释校企合作、认知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通过定性分析对相关概念和范围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研究项目驱动型1+1模式的实践运用及其取得的成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关键是落实到位,企业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校企双方共同实施项目驱动型1+1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导师在学校开设微课程,做好理论方面的指导工作。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后,能够立刻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即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参与真实项目,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职业训练,这样才能确保预期的效果。翻译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产、学、研”三者的结合,积极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对学生项目质量的监控和考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方案,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考核方式,评价伴随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以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怀军,贺莺.互联网+项目驱动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J].上海翻译,2017(1):46—51.
        [2]李瑞林,贺莺.学习科学视角下的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研究外语教学[J].2011(1):94-98.
       
        【作者简介】唐燕(1981),女,重庆人,副教授,英国奇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翻译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