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战略动力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付文娟 刘佳月 杨爽
[导读]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人才胜任力视角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才战略培养模式,围绕立德树人、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大学生选拔创新型人才,全方位、多元化助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保定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人才胜任力视角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才战略培养模式,围绕立德树人、创新驱动和协同发展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大学生选拔创新型人才,全方位、多元化助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能提高人的修养,陶冶情操,开发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智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人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多重功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塑造创新人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育人特性。
       (一)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大量的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研究,奥地利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性和心智的发展》一书中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富有创造力、思维敏捷,在任何可能适应的环境中运用所学到的艺术经验;岳晓东博士认为,思维、人格、智慧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三个层面;郭声健认为,艺术教育的功能就是审美功能、辅德功能、益智功能和健体功能;皖西学院艺术系教师丁尔丁、胡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审美功能、德育功能、认识功能及娱乐功能等。此外,张同道从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阐述艺术功能,在陶冶性情中培育美的心灵、培育健全心理和人格。
        (二)从创新人才胜任力方面的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国内外对此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均有论述,从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入手探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战略模式的论述还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在于高效的胜任力,只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才能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因此,高校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普通艺术素质教育。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通过教师以授课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知识的讲授,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运用艺术的感染力和自然美为手段,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视野、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全面提升。
        (一)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和发展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艺术教育通过感官的直接升华为认识和体验,以独特、新颖的方式为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发散思维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力。
        (二)激发灵感
        灵感是创造最基础的构成因素。灵感通过感官直觉让人豁然开朗。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作品的参与,感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将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融合起来达到完美。
        (三)挖掘潜能
        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有效途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源泉。在充满想象的空间里潜移默化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塑造人格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时,必须强调自主性和创造性。学者蒋勋认为:“一个人,可以经由诗,经由歌声,经由绘画与雕塑,经由舞蹈、戏剧,经由电影,经由一切美的创作,把自己的生命,如花一般展开,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做最大能量的释放。”通过艺体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释放自己的潜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三、创新人才胜任力的模型的内涵和建构
        目前,人才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创新人才胜任力指必备的个性特征。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是创新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一)创新人才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治学严谨,思维独特,勇于探索学科前沿。同时,具有科学献身精神和好的学术道德。
        (二)胜任力
        胜任力是指个人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或技能等个体特征。
        (三)创新人才胜任力动力模型
        何健文认为创新人才胜任力是指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四大要素。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创新人才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人格和精神,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形成胜任力模型。
       
        
     
        图1: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
        四、基于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艺术教育培养战略动力模式的构建策略
        创新驱动、立德树人、协同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重大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人才胜任力,重点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深入分析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在的逻辑契合性,多维度探究公共艺术教育战略模式的创新。
        (一)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涵模式
        从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特性入手,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可以助力艺术教育战略模式的重构和发展。一是多部门协同互融,开启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新路径;二是不同的视角,有助于人才创新潜力的挖掘;三是立德树人,培养高尚人格。因此,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采用战略协作方式实现人才创新模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图2:高校艺术教育内涵模式
        (二)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全方位、多渠道创建立体化、开放式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具有时代特色的动态平台。包括:课程教学平台、课外活动平台、非遗传承平台及媒体网络平台,它们自成体系且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图3: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课程教学平台是常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平台是通过社团、艺术节演讲比赛、特色沙龙等开展各类活动;媒体网络平台便是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教育网站发表评论、投票等参与活动;非遗传承平台则是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传承人等参与授课,分级、分层开设选修课建成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战略联盟。平台的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在符合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同时追踪前沿热点、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完善创新体系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挖掘其创新潜能、培育其创新技能,塑造其创新人格。因此,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体系尤为重要。
        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利用学科交叉,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四个领域,就必须采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将这四门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分阶段、有重点地借助“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等艺术门类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启迪。把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理论作为核心的课程和特色课程,重点讲授作品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其次,构建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使之真正落实到位,通过艺术评估、比赛等手段促进高校艺术课程体系的完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快速及时地更新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和信息,开发艺术微课、慕课等网络优势资源,加快公共艺术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丰富高校内部艺术教育智库资源。同时,要重视对艺术史论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人类艺术思维和实践的发展过程,熟悉艺术作品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既要重视艺术创作,更要重视技能实践。艺术创作和技能实践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理解与想象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技能教学与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并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四)创建模式
        公共艺术教育是人们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公共艺术教育。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开启了艺术教育的战略动力模式。这不仅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的需要更是国家教育创新战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应用价值。
        
       
     
        图4: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助力高校艺术教育战略动力模式
        从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入手,剖析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融合二者共性特征,搭建艺术教育平台,共享各学科丰富资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提练和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效动态模式。使人才、技能、知识和资源等得以合理流动,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推进艺术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促使公共艺术教育朝着既定目标健康发展。
        因此,创建有特色的大学艺术文化环境,借鉴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凝练出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动力模式。在探索的途径中一定要遵循艺术教育规律,挖掘创新人才的胜任力,才能为新时代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
        [2]程征明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张晓红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性模式的构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
        [5]刘林利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
        [6]贺志朴论艺术教育的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7]何健文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
        [8]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
        [9]徐向民吕华琳尤芳敏庄永锋加强引导,依托学科,搭建课内课外实践创新平台[J]中国电子教育,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基金项目《基于“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战略动力模式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H192004)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