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年人无私奉献的示范效应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4期   作者:朱漪
[导读] 生活中经常有关于老年人无私奉献事迹的报道,不少人的看法是精神可嘉,但是自己难以做到。也有人不以为然,这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值得在全社会提倡。本文对老年人无私奉献行为的缘由作了深入评析,解释清楚老年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合理性、必然性,重点分析了老年人无私奉献给社会所带来的若干示范效应,旨在褒奖与倡导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上海市静安区终生教育研究所 上海 200040
       
        【摘要】生活中经常有关于老年人无私奉献事迹的报道,不少人的看法是精神可嘉,但是自己难以做到。也有人不以为然,这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值得在全社会提倡。本文对老年人无私奉献行为的缘由作了深入评析,解释清楚老年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合理性、必然性,重点分析了老年人无私奉献给社会所带来的若干示范效应,旨在褒奖与倡导这种高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关键词】老年人;无私奉献;示范
       
        一、老年人无私奉献的典型案例
        无私奉献,就是不计个人任何报酬,全力以赴、任劳任怨,无偿为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雷锋默默无闻做好事,不求任何个人回报。焦裕禄等党的好干部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直到生命的尽头。在这里,我们专门分析一下老年人能否做到无私奉献,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例如,江苏南京96岁老人章丽华17年来捐出近40万元,资助60多名学子完成学业,她自己一直住在简陋的宿舍楼中。还有,安徽九旬乡村教师叶连平曾从事教育工作40年,退休后又为学生义务补课,分文不取,已坚持19年。同样是退休教师,76岁的姜武远在贵州省鼎新乡长田小学任教58年,培养出一百多名大学生,早已退休的他如今仍无偿地为孩子们授课。再例如,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向学校捐赠1711万元,支持古典文化研究。加上去年捐的1857万元,她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还有,静安区业余大学70岁高龄学生蒋爱敏全程陪同和帮助学习困难同学,直到该同学顺利毕业找到工作。重庆北碚86岁老人梁恩化在社区为残疾人、低保户义务理发,已坚持26年。以上例子除了本校一个事例,其余均选自人民日报网络版的《新闻早班车》。
        二、老年人为什么能够做到无私奉献
        其一,老年人退休之后老有所养的物质保证、家务事情相对清闲单一的充足时间、个人需求相对满足而奉献社会的心情较为迫切,等诸多因素促使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奉献中去。
        其二,在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下,但凡老年人彻底想明白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把生活的天平倾斜到为社会多做有益于的事情上,个人物质条件只需够用即可,这样的老人就会义无反顾地把多余的金钱财富拿出来,去做对社会有贡献的公益事业。江苏南京96岁老人章丽华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是一个光彩照人、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的光辉形象,让人肃然起敬,由衷赞美!老人把物质享受放到最低标准,够吃住即可,而且是那么简朴,而把精神奉献放在至高无上的地步,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而且章丽华这样的崇高精神追求,心静如水,每日粗茶淡饭,适当锻炼,读报了解天下大事,保持愉悦心情,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她长寿的秘诀所在。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多么希望能够像章丽华那样,平衡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尽可能把生活的天平像精神方面倾斜一点,起码是不做金钱的奴隶,而做精神生活的主人。同样,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向学校捐赠1711万元,也是很典型的例子。笔者非常感慨叶嘉莹能够捐出怎么多的善款,都是她一辈子在国外打拼、省吃俭用的积蓄,我甚至希望她的积蓄再多一点,这样她就能够捐助更多的费用,为自己热爱的古典文化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叶嘉莹捐款的事迹很好的解释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平衡问题,说明了一个人的物质享受只是吃穿用够用即可,满足身体健康就行,而剩余的资金都应该用来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包括购书与娱乐享受以及旅游支出等,剩余的资金就应该多做行善积德之事,实现奉献自己、满足他人的最大精神价值与人生乐趣。叶嘉莹很自然的做到了,完全是自觉自愿、无怨无悔的做到了。在她看来,多余的资金就是身外之物,只要子女答应,那么就应该捐助给最需要的教育事业,发挥她应有的作用。这样的人生境界与事迹奉献行动,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特别重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多多宣传这样的事迹。反观一些名人,肆意挥霍享受,建造豪华别墅,炫富心态严重,与叶嘉莹朴素的物质生活方式和倾其所有的奉献精神,确实有着天壤之别。
        其三,不少老年人退休之后在自身物质条件无忧无虑的前提下,还是特别热爱自己的事业,不再以赚钱为目的去义务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那么这样的老人就能够做到无私奉献,这里列举的两位退休教师的事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76岁的姜武远早已退休的他如今仍无偿地为孩子们授课。他把全部的热爱与知识都无偿奉献给了渴求知识的学生,分文不取,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姜武远早已经达到了无私无我、超然超脱的精神境界!你看他上课的精神状态如此投入,可以看出他全部的热情与梦想就在课堂上,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多上几节课,多培养几个好学生,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一生!姜武远的事迹无疑为老人退休之后如何奉献社会、贡献余热树立了一个光辉榜样!一位老人只要退休之后,衣食无忧,身体许可,又有好的社会工作项目,能够把自己的技能与财富奉献给社会,不求过多回报,只求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这样的老年人的奉献精神,我们还是要多多鼓励与提倡的。
        其四,还有不少老年人之所以能够做到无私奉献,完全在于对帮助对象的深刻的同情心,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一点关爱与资助,让对方生活的好一点。重庆北碚86岁老人梁恩化的事迹就是一个典型。一个人做好事能够坚持26年是非常不容易,而且年纪也86岁了,体力和精力大不如前了,但是他依然尽可能的帮助残疾人、低保户,为他们减轻生活负担而一直坚持了下来,这是多么善良朴实的老人啊!他之所以能够长期坚持做这件善良的好事,最主要的是时间长,他与这些残疾人、低保户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谊。他这样帮助他人,他人也会拿他当亲人一样看待,彼此问寒问暖,相互照顾。虽然残疾人、低保户在物质上无法回报梁恩化,但是他们可以用各种精神方式,特别是心的牵挂来感谢梁恩化,那么这种牵挂就足够了,就可以维系人的情感一直到老。其实,人人之间就是这样,将心比心,心心相印,情感会超越一切血缘与隔膜。因此,梁恩化用他一技之长,力所能及,长期帮助他人,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既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赢得了真正的友情,得到的精神回报也是十分巨大的;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行为,也是我们可以理解与接受的行为。
        同样,蒋爱敏的事迹从我们成人高校角度来看,更具有典型意义。顾同学在小时候的触电事故中留下后遗症,性格木讷不爱与人交流,不得不辍学回家,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可谓是“求学无能,求职无门”。蒋爱敏本身是街道一名文教干部,年纪也已经快七十岁的人了,根本没有必要专门报读成人高校学习的。但是,当她听说顾同学的特殊情况后,毅然决然决定和他一起报读静安业大同一个专业,全程陪同小顾学习。这三年的艰苦学习过程,蒋爱敏真正是以一个母亲一样的爱心与耐心帮助小顾克服种种学习与生活困难,班级师生都被蒋爱敏的辛勤付出所感动。顾同学的母亲在一份感谢信里是这样叙述蒋爱敏母亲一样的付出的。蒋老师虽然已经是近70岁的人了,而且,白天要在居委会上班,下班了还要赶去静安业大读书,有时连晚饭都吃不上,路上顺便买一个玉米棒充饥,坚持不脱一趟课程,一直陪我儿子学习。计算机是一门相当难的课程,就是正常人读也有难度的,何况儿子,蒋老师总是自己先搞懂后再来辅导我儿子,有时下课已经21点钟了,他们俩个人从学校回来还去居委会复习,经常学习到24点以后。蒋老师全然不顾自己明天还要上班,她就一定要教会我儿子,在她的精神鼓励下,我儿子对学习也充满了信心,更加不怕苦了。蒋老师是儿子的再生父母,她的行为已经超越了我们做母亲能做的一切,蒋老师不但在学习上帮助提高他,还在生活的细节上注意教导修正他的习惯。如果没有蒋老师的关心、挖掘雕琢我儿子,我儿子不会有今天巨大的改变,蒋老师堪称为儿子心灵的艺术大师。以上小顾母亲的叙述,让我感动不已。

我也教过他们思政课,他们两人上课的钻研劲头和积极发言,至今我都记忆犹新。年近七十岁的蒋爱敏,为了帮助一个学生,竟然以专门报读一个专业的方式,全程陪同顾同学完成学业,这需要多么巨大的爱心、多么坚强的毅力啊!这绝对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但是蒋爱敏做到了。我们静安业大应该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三、老年人无私奉献的示范效应
        (一)最高人生境界的标杆效应
        人的追求有高有低,因而人生境界有高有低。说起人生境界,必然会提到王维国的人生三重境界说、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品位说、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次说,三种说法角度各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生境界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步演进的过程,就是在满足了必须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达到可以超越功利束缚,享受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实现服务与奉献社会的人生最高愿望,进而进入自由的精神王国。以上老人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无疑表明他们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为我们树立了活生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血有肉的、高大丰满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共同的地方都是在物质上要求很低,在精神上追求很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标准就是“俭朴够用”,就是粗茶淡饭的最低生活标准,就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必须物质消费标准。他们不是没有高一点的物质消费能力,但是他们不想浪费物质资源,他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去消费过高的、奢侈性的物品。他们坚守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迈入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境界,做一点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他们的精神生活与人生追求可谓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光耀世界。有的把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资金,捐助贫困孩子上学,或捐助社会公益事业所需项目。同样的捐助行为,这些自己还是物质上相对“穷人”,却倾其所有捐助慈善事业,的确要比那些富翁的捐助行为,要更加高尚一点,人生境界要更高一点,更加难能可贵一点;有的退休之后依然把全部的心血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对象身上,而且是分文不取,无偿义务劳动。这些老人之所以能够做到分文不取,是认为自己的生活费用够用就可以了,再多的金钱对自己来说已是身外之物,是多余的了,而许多被帮助对象生活很困难,没有钱去上学或看病,自己无偿为他们服务,就是让他们能够上学、能够看病、能够正常生活。他们宁可自己生活水平低一点,也要尽自己微薄之力解决他人困难。什么叫人生境界,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之后,生活目的不再是物质需求,而是追求精神享受,做些善事,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二)每个人其实也能够做到一点无私奉献的示范效应
        对于上面老人长期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从读者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读者都表示,虽然自己难以长期做到无私奉献,难以做到通过节衣缩食去无偿捐助他人,但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如果有条件的话,自己也尽可能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善事。这说明,老年人无私奉献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每个人只要把乐于助人作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和最幸福的生活体验,那么任何人其实都可以做到不计报酬、不求回报的善举,只是次数多少而已,时间长短而已,程度轻重而已,方式不同而已。特别是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倡多做善良的小事,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例如,姑娘小夏深夜错过末班车,石家庄公交司机苗艳彪担心她从郊区回城不安全,主动骑电动车将她送回家。这既是一种全心全意、细心周到、热忱服务客户的最佳职业道德行为,也是一种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优良道德品质。苗艳彪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护送小夏回家,解决了小夏深夜回家的安全问题。虽然苗艳彪只是举手之劳,付出了一点时间而已,但是却解决了小夏的一个大问题。以小见大,苗艳彪的善举虽是小事一桩,但是却体现了一种大德,而且许多人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的小事,苗艳彪很自然的做到了,那就不是一桩小事,而是一桩闪耀道德光芒的大事!事情虽小,精神高大。许多小事往往被人忽视,许多人一心只想做大事,出大成绩,而忽视小事情,不能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好小事情这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让我们都从小事情做起来吧。
        (三)激浊扬清的批判效应
        以上老年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和道德行为,对于弘扬正能量,鞭挞假丑恶,无疑具有巨大的批判效应。十八大以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广泛践行,社会正能量日益集聚,社会风气正在好转,向好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这些都是十分喜人的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十多年来所形成的负面消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干净,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净化过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错误观念和丑恶行为,不时会沉渣泛起,表演一番,这个正常,关键是我们要时刻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倡导主旋律。以上老年人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批判错误价值观念最具说服力的典型实例。这些老人精神享受的能力和快乐,无形中就是对那些痴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的无情鞭挞。不少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完全充当了物质生活的这是少数人只注重物质生活追求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无止境地追求和享受物质生活,没有精神享受,就难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也不会有人生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最高层次的幸福与快乐,最好的享受与快乐,绝对不是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而是体现真善美的生活情趣、体现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体现为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方面。必要的物质享受,以及有条件的物质享受,当然是必须的、合理的、适度的,但是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并且是过度的物质享受,以至于走向享乐主义的极端,那就是可悲与可怜的,也是我们解决摈弃的一种生活目的。在满足了必要的合理的物质享受基础上,一定要迈入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领域,追求最高人生目的,这就是老年人无私奉献给我们最大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普志忠夕阳生辉映傈乡——浅议老年人“老有所为、在于奉献”之我见[C].第三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2011年08月19日.
        [2]侯绍军 甘当无私奉献的“老姨妈”——彭国珍[J].当代老年,2008年第5期.
        [3[朱巨耀无私奉献不老松——记江西省瑞昌市老年体育协会主席丁显松[J].老友,2016年08期.
        [4]王长存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几个认识问题[J].党建研究(北京),2001年第4期.
        [5]谭德林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的新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6]张涛坚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J].红旗文稿,2006年第1期.
        [7]陈怀锋 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和弘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4期.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终生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上海老年生命教育的推进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SLERA19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