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永恒的主题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新纪实》2020年第9期   作者:黄国伟
[导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德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杜阮小学  广东 江门  529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当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由此,德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范畴很大的话题,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德育教育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不能着急,而且要明确重点,其关键在于基础德性和基本品格的养成。因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关键词】养成教育;小学德育;行为习惯;探究分析
       
        目前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书,还要重视育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在开展小学德育中,要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1]。
        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越早越好,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老师持之以恒地去教。要重视习惯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培养。
        一、知识的教——讲授、记诵
        不管是守则、规范还是规章制度等,都是以条文形式出现的。它是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让人们按照正常的秩序去从事生活与工作。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规范意识不足,因此一些道德观念必须靠老师去灌输。通常老师只是依据条文要求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为什么这个事情不该做,那个事情该做老师却不向学生说明。这样处理的直接后果是知行脱节。一些规范并不是学生知道就可以的,除此之外老师还要认真向学生讲明,教给“认真”、“仔细”的标准,从而认真去执行。作为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善于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理性看待,一分为二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用正确的规范去劝导学生,引导学生将规范、守则、规章制度等条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二、行为的教——示范、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通过系统性的学,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行为的教育。行为教育主要体现在“细、小、实”的要求上,将示范、明理与训练有效结合起来。当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学会一项技能的时候就要及时去巩固。老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要比单纯凭借语言讲有效的多,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此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践行规范,遵守规章制度。
        培养学生形成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也不能看轻任何一件事情,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其中就可能蕴含深刻的做人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里折射出的是,成人的美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有些人说,激动是很容易达到的,要把这份感情化为行动,却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在教学中在向学生讲述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或者学习一段有关助人为乐的小故事的时候,学生一定会觉得这种行为真伟大,而后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主动帮助他人的机会,例如:帮助老大爷推车,跟着老师寻找做好事的机会等。总之,这时的他显得很热情,看见别人遇到困难就想帮忙,但是这种热情通常维持不了多久。有实践表明,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坚持28天才能初步形成习惯。由此可见,训练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2]。
        三、态度的教——感悟、体验
        养成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只注重应该做什么,而对这样做的原因揭示不及时也不清楚。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中规定的要达到的三维目标之一。在教育实践中,要力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达到感情的升华。
        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尊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最渴求的需要就是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虽然学生的年龄较小,但是他们对尊重的需求丝毫不比成人低。在家里,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在学校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尊重。这种需要如果引导得当,就有可能转化为努力学习和发展的内驱力[3]。所以,作为一名,要小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学生就要理解学生,因此老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事物。在教学中,老师应明白自己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有忘记了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爱戴,才会按照老师的教育去执行,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不断道德行为与价值观。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不要马上责怪,而是要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给予足够的理解,并及时鼓励开导学生,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综上,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由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倍受重视,而在其中重点是养成教育,提升养成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黄学英.养成教育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5-5.
        [2]傅达理.夯实德育基础育化行美少年——谈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上),2015(9):25-25.
        [3]佚名.突出养成教育重点打造德育特色学校黄桥镇中心小学素质教育“5+2”工程掠影(二)[J].好家长,2018(43):8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