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前沿教育理念被提出。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拥有与时俱进的良好学习能力、具备自立坚韧的品格。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开展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本文将对高中语文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和方法进行探讨,期望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学理;方法;
教育是通过分享和传承前人的知识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丰富现有知识的过程。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依据。因此,重视教育即是重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剧,国外文化不断渗透,因此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被提到重要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教育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新时代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
1.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理研究
学理研究是探索、描述、解析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以求获得科学的指导原则和思想的一种研究。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学理进行研究,将有利于科学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有效指导人才的全方位培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在语文中的具体内涵也会不断演进。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随着时代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演变,例如“缩写体”、“官宣体”等新颖的表达方式的出现。同时,语文涉及领域之广泛涵盖人文、地理、历史等方方面面。语文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思维上理解文学的美从而去粗取精地传承和吸收。把握语文的发展特点和其独特性质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2.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方法
有人重视脚下,在积累中逐渐追求远方,而有人先看到远方再从脚下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远方的激励更加有利于学生重视基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而远方的激励则来自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1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国外文化不断渗透,很多中国学子受到影响不过中国传统节日而过国外的节日的这一现象在以前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节日背后的历史意义也是感人至深,例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坚定的爱国之情。因此,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与传承,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很多学子听英文歌、韩文歌、日文歌,而不爱听中文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魅力,不能否认国外部分歌曲歌词和旋律都很好,但中文歌曲也是具有独特的韵味。例如青花瓷等古风歌曲意境优美、旋律动人。“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建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2创新教学方式
我国在培养人才上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应试教育的优胜劣汰培养出一批批思维局限、审美有限的人。而“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等都需要不那么带有目的性,而是在文化和环境的熏陶下慢慢养成。而课堂教学所学、校园生活所见都十分局限,这会导致学生的认知范围受限,何谈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史书、话本等不同形式的文章应有尽有,在文学作品中学生可以与优秀的古人对话、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在现实生活中交通四通八达,学生可以领略秀丽的祖国山河,体会《沁园春雪》的壮阔雪景,感受苏轼笔下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如此方法进行体悟,感受文学的美妙与魅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大作中学习与感悟,在基础中运用与进步。
2.3注重教师素养的培养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目前人们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作风日益关注。师德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不能仅仅掌握教学手段和技术,而更应注重师德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与学生交流有价值的优秀内容才能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学生学习道路中的指路明灯,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因此要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则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养的培养。
结语: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不断进步和演变的学科,很好地契合了核心素养的实质和内涵。新课标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去粗取精的传承和吸收。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创新教学方式,同时注重教师素养的培养,期望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生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养路径[J].汉字文化,2019(S2):129-130.
[2]王清宇.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与方法探讨[J].学周刊,2019(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