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泛,取得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在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信息化手段作为辅助农村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学习兴趣的增强,有利于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信息技术手段在课程开始之前、课程进行当中、课程结束之后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广大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中职语文课堂
引言:虽然,当前中职教育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教学阶段,但是从当前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可以看出,农村中职语文教学照比其他地区来说,依然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和问题。本文旨在立足当村农村中职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构建起高效的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农村中职语文课堂,进而最大程度的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课程前利用多媒体进行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开始前的新课程导入环节,是课程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教师能否迅速将学生的注意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把他们纷乱的思绪带到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于本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彩有趣的课前导入,不但对学生思维闸门的开启具有促进作用,对激发学生联想和引导他们深入进行探究也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在进行课程前的内容导入时,教师可以针对中职学生爱听奇闻趣事的心理特点,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寓言故事、谜语典故等,帮助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学习,让他们将好奇心转变为接下来继续学习的持续动力。
比如,在对《火箭总设计师速写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在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的画面。画面中不只有航天员杨利伟,还包括有控制室里的科学家、总设计师等所有工作人员认真工作的画面,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让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从而引出文章接下来的内容。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生动的课前导入方式,让学生更真实的体会当时火箭发射升空时那种振奋人心的心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1]。
二、课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讲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当前我国教学方式变革的有效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对于学生一味灌输式的填鸭式教育。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在了向学生传递出去了多少知识点上,很少注意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学习体验。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下去,就会造成学生课堂参与性下降,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但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堂中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就会打破这种学习壁垒。
比如,在对《应聘书》进行课堂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模拟网络云招聘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份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自荐书,通过在线应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信心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易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2]。
三、结束后利用多媒体进行延展教学,扩充学生知识结构
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利用过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比如,在完成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课堂教学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继续寻找更多和马克思有关的故事、马克思的思想和著作,体味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革命导师、经济学家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和思想,进而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引导他们未来人生道路更好的发展。在完成《说明书》的应用文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各大购物AAP,找到更多关于生活用品、药品、运动健身器材等等的说明书。通过这种搜集资料的方式,让他们能够参考和借鉴更多关于说明书的写作方法,通过实践学习掌握说明书的写法。
结语:综合以上分析,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对农村中职语文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有效对其现有知识结构进行扩充。
参考文献
[1]管兵.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11):36.
[2]冉令香.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J].教育现代化
,2019(1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