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创设形象且生动的情境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独特的呈现方式和新颖的教学理念,特别受教师和学生的喜欢,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将简单谈谈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的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些有益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应用对策;探讨分析
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教学阶段和学科之中,并取得了不菲的教学成效。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且还能增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 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教学,学生能接收到的信息源只有教师,因而语文教学略显枯燥和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生动化、具体化语文知识,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
1.2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体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且还能简单化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1.3强化师生互动与交流
在创设情境和利用情境教授知识时,教师与学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不像传统的单方向讲解,教师与学生呈独立状态,而是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让知识以主动的方式被学生所吸收,从而有力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的对策
2.1借助语言及形态动作创设情境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的发展期,因而认知能力不是很高。在语文教学中,若教师只是刻板的讲授知识,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则学生是很难体会到所学内容的深层内涵,感知到语文文字的魅力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揣摩语言艺术,发挥形态动作的优势,借助语言及形态动作创设情境,将文章内容生动的呈现出来,使学生进入文字世界,体会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从而感知到文字的魅力,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时,教师就可采用不同的语调和节奏去生动的朗读文章,同时再加一些辅助的形态动作,将秋天的雨那种朦胧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并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朦胧的美,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作者所描绘的秋天的雨的美丽有直观的感受,以此更好的理解文章,把握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借助图片及视频创设情境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欠缺,习惯于通过直观事物来获取信息,丰富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在小学生直观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图片及视频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教材也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在文中插入了大量的图片,以辅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其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结合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去展开充分的联想或想象,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文意。譬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雪》时,因古诗词比较晦涩难懂,简单的阅读并不能让学生获取到有效的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诗词内容。此时,教师就可利用文章中的插图,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搜集更多关于此诗的图片及视频,为学生直观呈现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深层次理解诗词内容,体会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所表达的对西湖自然美的赞誉之情。
2.3借助背景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不仅文章内容生动丰满,结构整齐有序,且文章的背景故事也极为丰富。这些丰富的背景故事因教材篇幅有限,并未在教材中呈现,但他们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背景故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教师可从作者生平及创作这首诗所处的环境入手,为学生解说诗歌。先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再进行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快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色的喜爱,进一步挖掘出作者对生活的期待。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得到非常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借助语言、图片及背景故事等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以此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肖蓉. 情境教学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9):00243-00243.